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一直在转,想了很多想说的话,这是我第一次在看电影时心里有那么多的想法蹦出来(可能是因为其触及的死亡话题是我们教育中及其缺失的吧,像是上了一节死亡教育课),可是到第二天的现在确实又淡忘了好多。那我就回想回想吧。

影片开头由一段在雪天赶往的入殓仪式引入,看完全片后回想,这段情节算是给全片奠定了基调。冬日的荒凉下,大雪漫盖,人在屋中静静地以独特的仪式送走往生者。荒凉中增添荒凉,身心都包裹在其中。

雪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很多。

妻子的形象。最开始是妻子单薄的形象与夸张的日式表演让我身心不适,夫妻两人的关系甚至从来没有深入讨论甚至体现过!妻子一切的行动都是服务与对丈夫的理解、对社会禁忌理解以及对世俗压力的接受。如果妻子前期对丈夫的无条件接受与体贴是为了后半程的矛盾的爆发,那为什么在妻子离开这段时间居然没有任何的叙述去支撑她态度的转变。所以是她自己就想通了,好吧,那也就论证了妻子的单薄形象——从头至尾她都是尝试去理解、去被迫接受的“好女人”(原谅我的敏感与激动,因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这些问题太好发现和指出了,并且确实引起了我的不适。)

有关性的描述。大悟在第一次入殓仪式结束后回到家看到生的鸡肉感到恶心后,强烈的挫败感与无力感转变为面对美香的性冲动。表面是寻求安慰与转移注意力,而我的个人理解是大悟急于从这种挫败与无力解脱出来,而性是最直接的彰显权力、获得快感与成就感的方式。这是影片内容与层次丰富的一个表现点,对情绪的捕捉与表现很到位。

有关入殓仪式的描述。在对年轻夫人进行入殓仪式时,大悟旁白对入殓仪式的描述充满诗意: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它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怀有温柔的情感。在分别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举动都如此美丽。

我被这段叙述感动。

死亡的语境能探讨和消解很多东西。影片一开头所前往的人家,往生者是一名跨性别者or异装癖者(总之其身份是不为世俗所接受的),从影片开头的父母对儿子妆容争执到后半段父亲对儿子的最终理解与忏悔。这种和解与影片主线关于对丧葬行业的理解与和解是一样的,即对边缘事物的和解(叛逆的少女少男、澡堂奶奶的黄昏恋)。影片在死亡的话题背景下,以和解为内核,串起了许多关于偏见、禁忌的话题。

生与死并不对立,死亡的话题并不那么可怕与严肃。我记得影片有很多处对比,在入殓仪式沉重的情感渲染后,画面突然切入入殓师们在圣诞夜大快朵颐的画面,加上社长的戏谑,(这里吃炸鸡也与大悟刚入职时看到鸡产生生理反应产生对比,暗示他从心底接受了这份职业)充满了戏剧性。原来,即使面对的是死亡,悲痛情绪过后,熟练的回到现实生活并积极生活也才是常态吧。

真的能与一切和解吗?影片一直埋着父子关系这条线,并在影片最终让大悟与消失三十年的父亲”和解“。我不喜欢影片最后的这一部分,在过度消耗情绪的背景下,继续的煽情与有些强行的和解让我疲惫不堪。不去评价这件事的价值观与合理性(毕竟我无法感同身受),这一部分确实帮助影片做到了”和解“这一主旨的贯彻。但,死亡语境下,我们真的能让一切和解吗?

其实,影片中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与独白,只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我会记住这部电影给我的死亡教育。

以上,是一些片段性且不够成熟的思考。


入殓师おくりびと(2008)

又名:礼仪师之奏鸣曲(港) / 礼仪师(台) / 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台) / 为逝者送行的人 / 纳棺师 / Departures / Okuribito

上映日期:2021-10-29(中国大陆) / 2008-09-13(日本)片长:130分钟

主演:本木雅弘 广末凉子 山崎努 吉行和子 笹野高史 余贵美子 

导演:泷田洋二郎 编剧:小山薰堂 Kundo Koyama

入殓师的影评

醴
醴 •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