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细腻、真挚的作品。导演制作人们对故事的把控能力很强,技巧和情绪兼备,服务于剧情的转场运用得很好。演员们对角色的呈现也令人惊叹,好几次情绪递进让我升起感动的情绪抑或产生想落泪的冲动,最后小姐听维尔瓦第交响乐时的情感递进更是直接感染了屏幕外的我。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潮湿的、压抑的、热烈的、不屈的灵魂相遇,女性们在这里上演了戴着镣铐的勇敢起舞;两个愤怒的、成熟的、生机勃勃的灵魂在这里相遇、相知、相爱而后离别。

难得有一部作品可以较为完整且合理地展示人类感情的发展过程,爱意不生硬地弥漫在每一段对话和每一次对视中。在十八世纪的小岛上,在猎巫猖獗的欧洲,在看似隐身但无处不在的父权禁锢下,暴雨来临、百鸟齐鸣、蛙声鼎沸,紧接着暴雨倾盆、电闪雷鸣。主角们在草地上奔跑,在海岸旁对话,在原野里见证歌声和燃烧,在画展上凝视彼此。诞生于浪漫之都的电影用直白但又克制的手法描绘了女性处境和不被允许发生但又必然会存在的爱恋。

——当我望向你——

影片开头,画家的画板落入水中,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短短的这一幕画家的性格就已经跃然纸上,她坚定大胆目标明确,是个在十八世纪相对束缚较小的女性。

对小姐的形象和处境的认识则是先通过旁人的叙述完成了侧写。侍女引出画家来此的目的——要给小姐完成出嫁的肖像,前任画家们都失败了,一位被姐姐用生命抗拒,一位被妹妹用态度打退。在这里,未完成的、缺少脸部的姐姐的出嫁肖像是女性命运的隐射,被送出缔结婚姻的,不过也是端坐着的拥有不同面庞的女性。姐姐坠下悬崖无法出嫁,责任就传递给了妹妹,一定要有另一位女性“接力”进入婚姻。

画家和侍女、画家和母亲的对话其实也有着女性间的心照不宣,“我认为不是意外”/“我之前对她姐姐看的不够严”/“这幅画比我先到这里,她在等着我”,其实大家都明白,那是一个无法心甘情愿但却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随后小姐姗姗来迟,初遇时我们随着画家的目光,只能看到穿着斗篷裹得严严实实的背影,镜头一层层推进,带着对小姐跳海的担忧,我们终于看清了她的脸,她只是想奔跑。而画家这时也还牢记自己的工作身份,在闲聊时用职业的目光去审视小姐,然后被小姐发现和望回来,这里两人的相处明显带着局促和尴尬。

两位主人公在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彼此,很有趣的细节是,画家不小心说出自己会画画,然后明显懊恼起来,有一些深度交流的倾向又在许多瞬间怀有被小姐发现自己此途目的的紧张感。第一次触动到我的片段便是承接这一段的交流,小姐问画家“您可以不结婚吗?”;画家表示自己不用结婚,继承父业养活自己;小姐说“那你不会理解我的处境”;但画家说可以理解——怎么会不理解呢,那是每一位女性共有的困境啊,在每一个日常和每一个时刻都能体验到的来自父权男社的压迫。

而后画家和母亲对话,母亲的话也再次呼应了女性共有的感悟。母亲说:“您以为我不知道她气愤吗?”,她也是随着一幅肖像画被发卖到此前从未踏入过的陌生土地,此后只能在丈夫死去后伴着女儿的婚姻回到故土。在这段略微卸下心防的对话下,我们甚至能感受到母亲和画家间也产生了一点友谊的苗头。而这些微小的链接,在此后第一幅小姐的肖像画被毁后,决绝断裂。找不到反抗路径、已经习得性无助的女性在男社的重压下习惯不自觉地维护男社的利益,许多时刻的温情是真的,可是温情的毒药也是伥鬼。

画家向小姐介绍画家最喜欢的那首不欢快但充满生机的曲子时,真情实意地提到了米兰,那里也是小姐婚姻坟墓的地址。但这时小姐已经被画家丰富的生活和阅历所吸引,也或许早已被画家独立的灵魂和生活方式所打动,小姐在那一刻似乎发自真心地向往了画家嘴里的米兰,画家也明显生出些许的无措和负罪感,她或许在悔恨自己作为“年长者”有意无意的引导,也为她想要向小姐坦白此行的目的并展示第一幅肖像埋下了伏笔。

那天夜里画家烧毁了姐姐未完成脸部的画像,火把点燃胸口,女人愤怒的心在火焰中呐喊,那一刻的画家的情绪或许夹杂着无奈、愤怒、不甘与愧疚。

在海岸旁,画家向小姐讲述了自己是为她婚姻的肖像画而来,“那你望向我的眼神都说得通了”,小姐立刻决定走向大海,画家站在岸边看着小姐被海浪吞噬,又走回海岸。在修道院,奔跑不被允许,游泳更是,不甘心与愤怒是必然,得知已是好友的画家的“背叛”和第二天就可能来到的分别作为引子直接点燃了小姐的不忿。虽然还是要回到岸上,但是也曾感受过海浪的温度。

随后两人一起观赏了画家完成的第一幅肖像画。平心而论是还不错的作品,十八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端庄的坐姿配合着端庄的脸颊上的红晕。但小姐不接受画家笔下这样的自己,因为这幅画的对象没有生命力,因为这幅画“没能触动我,但也没能触动你”,因为这幅画是规则、风格惯例、观念的集合。画家在这时更多感受到的是其专业能力的否定,于是她恼羞成怒地毁了第一幅画像。

母亲因此想辞退画家,小姐争取留下画家,在这一幕,母女面对面站着,几乎互为镜像,观众很难不想到小姐的未来。但当下的小姐坚定而执拗,她说“我愿意被她画”,于是故事进入了第二阶段。

(母亲问“为什么”,小姐说“这对您没影响吧”。是啊,只要能出嫁就行。“像回不去的小时候一样告别吧”,依稀可辨的母女情。)

——当我们望向彼此——

母亲离开岛屿,接下来的故事依然免不了沉重,但总归加入了美好轻盈。谎言下很难产生深厚真挚的感情,而面对面的肖像正式开始创作,伴随着两位主角日益靠近的心灵。

下半场,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小姐、画家和侍女。

在得知侍女怀孕想堕胎的那一刻,我才恍然惊觉,先前我感知到的没有男性的舒适不过是虚妄的幻想,父权无处不在。在帮助侍女堕胎的小秘密下,三位女性成为了连接紧密的共犯。

在壁炉前,小姐在左侧做饭,画家在中间喝酒,侍女在右侧刺绣,非常温馨和谐的画面;在沙发上,侍女和小姐睡着了,画家脱下鞋轻轻拿来烛火描摹小姐的睡姿,然后被抓个正着,两人都笑得坦荡又暧昧;在房间里,面对面的小姐和画家难免还带着几分拘谨,画家因为自己凝视的目光而感到不自在,小姐说“你在审视我,可我也在审视你”。

在餐桌上,小姐念起厄尔普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侍女义愤填膺地谴责不听劝告地回头让欧律狄刻再次落入地狱的男人;画家表示厄尔普斯做的可能是诗人而不是爱人的选择,用悲剧定格记忆;小姐说,万一是欧律狄刻让他回头的呢?

三人一起前往燃着篝火的原野,大家嬉笑、歌唱,她们唱“我无法逃脱”,小姐的裙摆被篝火点燃,画家与小姐深深凝视着彼此,无法逃脱男社的桎梏,无法逃脱爱意的海浪,无法逃脱你望向我的眼。画家伸出手抓向小姐,画面一转,她们在海边依偎和接吻,两人赤诚热烈的心敞向对方,而后画家开始看到身着婚纱的小姐,像一幅画和被禁锢在画中消失在地狱的人。

画家想到的堕胎办法失效,两人陪同侍女寻找有经验的年迈女性,见证这个痛苦的过程发生。小姐说“你要看着”,而后她们三人将这个场景通过绘画记录了下来。男画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画坛上,笔下的女性只有裸女和贵妇,谁会记录普通的痛苦的女性堕胎场景呢?

画家说,我不被允许画裸男,不够了解人体构造无法进入绘画核心。“为什么?”“为了阻止我们继续创作。”

时光无法永远定格在快乐的时刻,悲伤和困境也总是笼罩在看似祥和的情境中。

在肖像完成的最后阶段,两个人眼中的爱意已经再难藏匿,从拘谨、流于表面的愤怒到熟稔、止不住的笑意被提醒“严肃一点”。

肖像画最终完成,即是两人情感的结晶、也是两人离别的号角。小姐敏锐地捕捉到了画家的愤怒,她问画家,你希望我反抗是吗?那我要反抗吗?别认为我有过错。小姐和画家在时代洪流中能做到的极限是什么呢?长叹一口的气的同时庆幸两人可以如此犀利坦然地面对彼此,沉静地对待两人间的感情。小姐出门,画家询问侍女小姐的去向,在海岸旁奔跑。这里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小姐画家侍女三人的称呼更亲近了;另一个是影片开头我们只追随画家的视线看到奔向海边的小姐,在影片临近结尾的地方,我们又看到了追随小姐的画家奔跑的背影。

母亲要回来了,小姐和画家完成最后的道别,在她们的书上,画家也留下了自己的画像,还好人类有记忆。会常常想起彼此,在作画的时刻,但只是在那些时刻吗?

看到有男性出场的那刻,观众具象感知到了“完结”,男社直接出现在眼前。画家替小姐穿上束身衣,也是我们第一次在镜头前看到“束缚”,在临近结尾的镜头,制作团队才向我们展示了其实每天都存在的束缚。

肖像交接完成,画家离开岛屿,她飞一样逃下楼梯,在推开门的那一刻,小姐穿着婚纱追出来,小姐说“回头吧”,在昏暗的屋内,阳光从门外撒了一些缝隙照在两人之间,眼神交接诉说着两人的离别——此去经年。

画家以父亲的名义得以参展自己的作品,旁边愚蠢的老绅士角色点评了画家的画,第一次有人呈现欧律狄刻和厄尔普斯的面对面道别,这一次欧律狄刻终于不再只是被动任人选择命运走向的客体,她似乎主动与厄尔普斯告别。

画家在画廊看到了小姐的肖像画,她依然孤傲而愤怒,牵着她的孩子,书本放在第二十八页。不过还好是个小女孩。

最后一次见面,画家和小姐都来听交响乐,这一次,小姐没有回望画家,可是跟随画家视线的我们怎么可能不被小姐的情绪所感染。那样有生命力。

电影完结,维尔瓦迪的四季夏被我单曲循环了好久。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2019)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阿黛拉·哈内尔 卢安娜·巴杰拉米 瓦莱丽亚·戈 

导演: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