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eyes meet fondly is a spiritual kiss of humanity without sexual desire.

对视,是人类不带情欲的精神接吻。

这部电影是我自《时时刻刻》之后接触的第二部女性向的电影,当然,用“女性向”这个词或许不太准确,但是“女性主义”太过理论化,对于学识浅薄的我,不适合剖析,所以还是用了一个比较俗气的词。

《时时刻刻》是我在高中时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庆幸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竟然给我们放了这样一部电影,也导致我的思想受到了一些冲击,比如第一次看到女性kiss,出于情欲的kiss。

短暂的大学生涯里,我的一位老师曾在她的课上说,她并不喜欢女性主义这个词,她认为这个词太过狭隘,限制了一些文本解读。

大学中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是男性作家,但庆幸的是,我的老师同样带我们了解了张爱玲、伍尔夫,还有莫里森。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从刚开始就弥漫着浓厚的文艺气息,这使我着迷,我喜欢那种隐晦克制的情感和暧昧的氛围,而这部电影显示的恰到好处。

影片中,首先登场的主角,玛丽安,她的身份明确,一位绘画教师,在一次授课中,一位学生找到了一副她曾经的作品,一幅燃烧的女子画像,借此,引发了她的回忆——

画家玛丽安要为伯爵夫人的女儿,埃洛伊斯,画一幅肖像画,这幅画是为了一场联姻,为了让洛伊斯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米兰富绅士,但埃洛伊斯不愿意,所以伯爵夫人要求画家隐瞒身份,偷偷完成绘画。

埃洛伊斯,一个在修道院长大的女孩,一身肃穆却又充满神秘。画家第一次见到她时,她裹着斗篷,推开门,朝外走去,画家紧随其后,只能看见她的背影,在走动中她露出了一头金发,快步奔向大海,在崖边停住脚步,转头,说出了第一句话:

“这是我多年来渴望做的事。”

画家问她:

“一死了之吗?”

因为她的姐姐就是跳海自杀的。

她回答:

“迎风奔跑。”

挣脱束缚,追逐自由。可是她的奔跑,却被这悬崖挡住,暗示,活着便无法完全自由。

此时画家是带着任务来的,所以她并没有继续谈话,而是跟在小姐身后,打量着她的容貌与举止。

实际上,小姐同样在观察着她。

这一部分,画家仅仅把小姐当做一个绘画对象,一个客体,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绘画技术和记忆,去描绘她,呈现她。

小姐第一次主动来找画家,向她借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奥维德的《变形记》,书,可以反映主人的个性,这是一部古希腊罗马神话——象征着浪漫,追求自由,却同样强调无法摆脱的命运。

这里我想说,画家画画的时候穿的那件白色罩衫让我觉得她特别像个古希腊人。

两人第二次外出,双方都蒙着面纱,这时更突出的,是人的双眼,是眼神。

小姐的眼眸是浅绿色的,很漂亮。

这一次,小姐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谈到了游泳。

她说自己一直想下水游泳。

隐喻去尝试,去探索,去对抗波涛汹涌的大海。

画家告诉她:

“等浪平静一下的时候吧。”

意味着没必要冒风险,她们最后也没有冒风险去延续两人的情感。

她说:

“Oui.(好)”【这是我唯一学会的法语词。】

小姐问她在这里呆多久,她说还有六天,算了一下,她刚开始准备待7天,后面加了5天,总共是12天,12,是一个周期性的词,是一个轮回。

但13在西方表示着不幸,厄运到来,两人的分离。

画家问她会不会游泳,她说自己不知道;画家又说不会游泳是很危险的,她说自己是不知道要不要去游泳,这里还挺幽默的。两个人的思维没有接上轨。

此时画家仍只是把她当作绘画对象,她将目光转移到小姐的手上,并偷偷摸摸地进行绘画。

通过女仆与画家的对话可知,画家的绘画进展的并不顺利,画家没见小姐笑过,女仆提醒她,你尝试着逗她了吗?

第三次见面,她们又来到海边,此时出现了一副刺绣,不过我看不出来那副刺绣是啥,可能是迷迭香,暂且当成迷迭香,迷迭香的隐喻很多,其中有一个,指的是永恒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十分呼应主题。

这次两个人谈到了命运,小姐的姐姐自杀导致她被迫接受了姐姐的婚事,因为她们家需要钱,而这位米兰绅士很有钱。

小姐袒露了自己的担忧,她要嫁给一个完全未知的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她宁愿呆在修道院过一辈子。

她反问画家:

“你打算有朝一日结婚吗?”

画家回答自己没有这个打算,因为画家的父亲是个商人,她可以继承父亲的事业,不用被迫嫁人。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差别,出身尊贵的小姐必须要接受包办婚姻,而出生资产阶级的画家,虽没有尊贵的身份,却可以自由抉择。

此时的身份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和命运。

小姐尖锐地指出:

“您有选择权利,正因为如此您才无法理解我。”

小姐没有权利选择生活的方式,她唯一有权利选择的是死亡,可她不想如同姐姐那样为了逃避命运自杀。

画家开始可怜小姐。

画家与伯爵夫人进行了对话,伯爵夫人同样接受了包办婚姻,为此远离家乡,她明明已经体会过了这种痛苦,却仍然让她的女儿同样承受这种命运。

小姐再一次主动来找画家,画家告诉她,她为小姐争取了一次独自出去的自由,小姐说自己想去做弥散,但不是为了宗教信仰,仅仅是为了听音乐。

音乐,一种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一种净化。

画家主动为她弹了一首钢琴曲,维尔瓦《四季》中的《夏》,那是一首充满生机的曲子,描述着一场暴雨来袭的清醒,画家弹得磕磕绊绊,但小姐注视着画家,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画家趁热打铁说:

“您会有机会听到后续的,米兰可是音乐之城。”

小姐顿时就不开心了。

这里画家这么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她的使命就是促成这场包办婚姻,她描绘着米兰生活的美好,是为了掩饰这场婚姻的悲剧。

于是小姐说:

“可是您所说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只能用来麻醉一时的痛苦。”

不由赞叹,导演瑟琳·席安玛(女性导演)同样是编剧,在情节安排上,特别是语言安排上太精妙了,不需要长篇累赘,简单的对话却直击人心。

小姐独自外出,做完弥撒之后又一次来见画家,这一次小姐说了一段隐晦却又热烈的告白:

“我在孤独中体会到了您所说的自由,可若您不在,自由便毫无意义。”

天呢,文科生可太喜欢这种文艺浪漫的告白了。

但画家没有回应,她此时已经完成了画作,为自己的隐瞒而心怀愧疚。

她希望小姐是第一个见到肖像画的人,伯爵夫人告诉画家,小姐特别喜欢她,经常提起她。

画家更加愧疚了。

此时,文中出现了第一次燃烧的画面。

画家用蜡烛打量着前一位画家所画的小姐的肖像(前一个画家失败了,因为他始终没见到小姐的脸)然后不小心点燃了画作,刚好是小姐心脏所在的位置,燃起了一团火焰,隐喻着画家点燃了小姐心里的情感。

第二天,画家坦白自己的身份,小姐直白地揭露了画家的心思:

“现在我理解为什么您要美化异乡生活了,因为您心怀愧疚。”

画家明天就要离开了,小姐说,那今天就是我下水的日子。

今天就是去冒险、去宣泄、去放肆的日子。

于是小姐脱掉了身上的束缚,向一望无际大海走去,最后潜入水底。

没多久,小姐浑身颤抖地回到画家身边,画家问她:

“你真的会游泳吗?”

小姐嘴硬地说:

“我还是不知道,您看我游得如何?”

画家打趣她:

“您漂得不错。”

太幽默了,两人都笑了,气氛缓和了些。

画家说:

“回家吧”

小姐摇头,接着说:

“我终于理解您看着我的眼神了。”

这句话是指画家为什么一直以来目光紧随着她——眼神是一种无声的暧昧,是一种不用接触的亲吻——画家持续认真地注视让小姐动了心,可原来只是为了作画。

两人还是回了家,小姐打量着画家为她画的肖像画,她问画家:

“您眼中我就是这样。”

画家解释:

“不仅仅是我,还包括了作画的规则、技法、色彩光线的运用。”

这幅画里掺杂了太多规则与形式,却缺少了情感,小姐说:

“可它并不鲜活,我感受不到生命力的存在。”

创作的根源应该来源于感性还是理性呢?

画家为自己辩白:

“那只是昙花一现,那样的画像会因时间流逝而失去真实本质。”

我不觉得画家真的认同这个观点,她只是想找个理由为自己辩解而已。

小姐再一次表白:

“并非世间一切都那么短暂,譬如一往情深,发自肺腑。”

画家再次回避。

小姐继续坦白:

“这幅画不像我,我可以理解,可它并不像出自您手,我为此感到可悲。”

小姐真正感到可悲的是这幅画没有情感,画作是画家情感的写照,画作无情,就好似作画之人同样无情。

画家被激怒了,认为对方不懂艺术,却对自己的作品评头论足,小姐生气地离开。

但画家心里明白小姐说的都是对的,于是她最终毁掉了这幅作品,抹去了画像中小姐的面容。

伯爵夫人看到一幅被毁掉的画作十分生气,打算开除画家,但小姐却主动让画家留下,她愿意成为画家的绘画对象,因为画家愿意为了她的话毁掉了画作,所以,她愿意为了画家,进行一次妥协,也是一次赌注。

伯爵夫人打算离开5天,现在城堡里只剩下画家、小姐和女仆。

孤岛成了一个短暂的女性乌托邦。

小姐终于乖乖地坐在画家面前让她画肖像,这一次,画家在凝望过程中,心动了。

小姐真的很漂亮,身上同时带着端庄贵气和桀骜不驯的气质。

接下来,画家因为来月经无意中知道女仆已经怀孕三个月的事情,女仆不打算留下这个孩子,于是小姐和画家用了各种方法帮助女仆流产。

夜晚,在厨房里,火光闪烁,小姐问画家,爱是什么样子?

画家也经历过流产,意味着谈过恋爱了,画家说这难以形容,小姐接着问:

“当您爱人时,心中是何感觉?”

在烛光里,画家望着小姐沉默不语,没有回答,然后“啪”的一声,女仆摔倒了。我觉得这暗示着,爱大概就是,猝不及防的心跳加速。

接下来一个唯美的镜头,是小姐躺在床上睡着了,画家坐在她旁边,画下她沉睡时的样子。

绘画中途,画家一转头,小姐已经醒了,睁着眼睛打量着她,相顾无言,却暧昧不已。

当画家再次为小姐作画时,两人展开了一场十分暧昧的谈话——

画家说:

“我看得出来

当您心神不定时,便会双手紧握;

当您倍感尴尬时,便会咬紧下唇;

当您心存芥蒂时,便会目不转睛。”

小姐说出了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当您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着谁呢?”

画家从未发现,自己长久注视的对象也在长久注视着自己,他们两人不是注视者和被注视者,而是相互对望者,两个人是平等的。

这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女性之间平等的爱恋。

于是小姐同样回应:

“当您理屈词穷时,便会颔首扶额;

当您情难自己时,便会眉梢轻挑;

当您局促不安时,便会气喘连连。”

这分明是最动人的情话,爱一个人,便会下意识地记住对方的一举一动,明白对方的情绪起伏。

跳到名场面之一。

她们一起讨论俄耳甫斯救妻这一则神话故事。

我对这个故事不多做赘述,她们在讨论最后俄耳甫斯为什么回头这个问题上,暗示了二人最后的结局。

最单纯的女仆认为俄耳甫斯的做法很愚蠢。

痴情的小姐解释这是因为他深陷爱情中,无法抗拒,可理性的画家却做出了另类的解释,

她认为俄耳甫斯知道回头的后果,但他选择留下对妻子的美好回忆,这不是情爱的选择,是诗意的选择——将时间停留在最相爱、最美好的时刻。

对这则神话的解读,也暗示着两人的结局——她们将感情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

紧接着三人参加了一场岛内举行的弥撒,岛中的女性聚集在一起,在篝火旁吟唱:

“无处可逃,我们已无处可逃”(反复重复)

同样暗示着两个人的结局,她们无法脱离世俗私奔,她们无处可逃。

电影最重要的画面出现——

两人隔着篝火对望,小姐的裙摆不小心点燃了火焰,但小姐没有察觉,仍然沉浸于与画家的凝视之中。

音乐、火光、对望之中,爱意达到了极点。

接下来两人终于短暂地甜了一段时间。

画家继续完成她的肖像画,在画作即将完成时,两人进行了一场辩论和争吵。

两人都发现这幅画明显与上一幅画不同,这次小姐十分满意,因为画家更了解小姐,而小姐也变得更加开朗了。

小姐指出上次画家毁了画并不是因为她,而是为了画家自己。

因为第一次毁掉画作是画家明白她确实没有画出小姐的神韵,她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毁了画。

而这一次,画家同样想毁了画,因为她不希望通过这幅画将小姐送给他人。

小姐当然知道画家的意思,可是她同样明白画家只敢借毁掉画像来拖延小姐联姻的时间,却不敢带着小姐摆脱联姻的命运。

于是小姐质问:

“您觉得和我发生了关系,就有资格来责怪我了吗?”

画家否认,可小姐明白画家希望她可以主动反抗命运,小姐心痛地指出联姻不是她的错,画家不再与她同心了。

画家指责小姐没有她想象中的勇敢,小姐反问画家希望自己反抗是吗?

画家说是的。

可小姐让她亲口告诉自己,希望自己反抗命运,画家却说不出口。

两个人都无法摆脱命运,也不敢带着对方挣脱世俗。

小姐只能选择接受联姻,而画家也没有勇气带小姐逃脱。

两个人都怨恨对方不够勇敢,实际上也明白自己同样懦弱。

就在两人吵架之后,画家得知了公爵夫人明天就要回来的消息,公爵夫人要回来,意味着这场短暂的美梦即将破灭。

画家跑去海边向小姐道歉,她们最终只能接受命运,珍惜最后一丝相处的时光。

肖像画大功告成,画家为小姐额外画了一副小像作为留念,而小姐同样让画家在书的第28页画上她的自画像作为留念。

那一页记载着俄耳甫斯转述阿多尼斯之死。

“不消一点钟的时光

地上就开出一朵血红的花

像硬壳中包着果实的石榴花那般鲜红

但这花一开就谢;

只要轻风一吹

脆弱的花朵便落入尘土之中。”

这是阿多尼斯死亡的片段,昙花一现,却是永恒。

夜间两个人躺在床上迟迟不肯睡去,小姐说自己有一种新的感觉——后悔

但画家却告诉她不要后悔,记住就好。

小姐说:“我会记住我第一次想要亲吻你的时刻。”

画家问她是什么时候,小姐却反问画家第一次想要亲吻自己是什么时候,画家说是小姐问她是否知晓爱人滋味的时候。

第二天,一个男性角色出现,意味着这个乌托邦式的美梦最终结束,小姐的画像即将被送到米兰绅士那里,而两人即将告别。

公爵夫人为小姐准备了一件婚纱,画家前来向小姐告别,为了拥抱小姐,她先拥抱了公爵夫人,与穿着婚纱的小姐短暂拥抱之后,画家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在画家开门即将离去时,小姐站在她身后请求她回过头来吧。

这里与俄耳甫斯的神话故事相呼应,俄耳甫斯的妻子请求丈夫回头看看她,丈夫回头,妻子的魂魄永远坠入了地狱。

而小姐希望画家回头这是希望画家永远记得她,永远保留下美好的回忆。

画家回头,看了一眼小姐,随即合上了大门,带走了光,小姐最终隐秘于黑暗之中。

若干年后,时间回到现在,画家看着一张张学生所临摹的画家的肖像,发现每一张自己都神色忧郁,学生说您一向如此。画家说自己已经放下了。

画家回忆自己之后还见过小姐两次,第一次是在画展上,一副小姐的画像,画像中的小姐神态端庄,旁边站着一个金发的小女孩,重点是小姐的手上拿着一本书,那本书露出一个页码,第28页,那是画着画家自画像的那一页。

只有画家和小姐知道,这一页代表着美好的回忆和不渝的爱情。

画家最后一次见到小姐,是在音乐厅,两个人坐在高台的两边,遥遥相对,小姐独自来听维尔瓦《四季·夏》的演奏,那是画家曾经弹给她听的钢琴曲。

画家凝望着小姐,这一次小姐没有回头,在鸣奏声中,小姐的情绪逐渐上升,最终泪流满面,影片至此结束。

对于最后部分,我偏向于小姐同样发现了画家,但她不敢回头,就如同俄耳甫斯如果不回头,就可以从冥界救回妻子一样,如果小姐不回头,也许这份爱意便可以无限蔓延,天长地久。

影片最后同样回答了一个问题,画家所问的,小姐第一次想要亲吻画家是在什么时候——是在画家和她并排坐着弹奏钢琴曲时,小姐就已经沦陷了。

抛开影片剧情,我们来看身为导演及编剧的席安玛,她说过这部电影是为她的缪斯,也是她的前女友,这部电影中的小姐的饰演者,阿黛拉,所创作的。

两人因戏结缘,导演通过镜头注视着演员,就如同电影中画家注视着小姐一样,虽然两个人最终分手,但美好的回忆将无限延续。果然知识分子连分手都可以如此的浪漫。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2019)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阿黛拉·哈内尔 卢安娜·巴杰拉米 瓦莱丽亚·戈 

导演: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