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维瓦尔第《四季》的原谱配有4首十四行诗。用诗歌搭配着乐曲重新来听,音符变得有趣起来。

同时,对于《夏3》在《燃烧女子》里的运用,有了新的理解。

《四季》的诗让我明白了乐句之间情感变化的规律,其中有一个特别明显,那就是几乎每段乐句都有个转折。4首组成一首大的回环诗,它没有开头和结尾,从哪个部分进入都可以,在哪里停下也无所谓。可,却,但是,然而,尽管,即便……这些才是它的本质。也就是说,变化。

比如《春》,尽管暗暗隐藏一串惊雷,但很快主人公不敌春困而入睡,醒后又开始跳舞。比如《秋》,虽然狩猎的场面充满了恐惧、挣扎和死亡,但是宴席上少不了琼浆和宿醉。就连《冬》,冷酷之后也有滑冰的诙谐和壁炉的慰藉。

可是《夏》呢,只有烦闷、焦灼、惊惧,以及无可辩驳的毁坏。它的画面是,烈日无情,羊群无力,松树烧焦,蚊蝇嗡嗡,北风刮走了雀鸟,电闪雷鸣。主人公吓得浑身颤抖。

《夏3》的诗句说:

唉,他的担心果然应验。
天空咆吼。
冰雹砸倒了傲然挺立的谷物。

别的季节都有“但是”。而在《夏3》里,他用的是“果然”。这就是夏天的结局,万物遭灾,主人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劳作毁于一旦。没有惊喜,没有苦尽甘来,啊,果然,和担心的一样,糟糕的事情如期而至。这样来看,《夏3》是最具宿命感的一个小节。

在《燃烧女子》里,《夏3》第一次响起时,是玛莉安坐在琴前弹奏,艾洛伊兹跟着坐下来。

玛莉安:一首我喜欢的曲子。
艾洛伊兹:是快乐的曲子吗?
玛莉安:不快乐,但是充满生机。

这是一个邀请。翻译为

玛莉安:跟我在一起。
艾洛伊兹:Happy ending?
玛莉安:不是,但是有意思。

《燃烧女子》的创造性就在这里,它人为地往无可辩驳中加入了转折,往悲剧性叙事里加入了肯定的语气。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说完这句话之后,玛莉安一板一眼地用词语描述起这些音符。她努力地解释着,这里在写蛙鸣,这里在写雷声。艾洛伊兹在听,但是没有听见,因为她的耳朵里是玛莉安的嗓音而不是乐音,她的眼里是弹琴的人而没有琴。

所以玛莉安开始乱弹琴。(她慌了,她慌了…)艾洛伊兹扯着一边嘴角笑。(我就静静看着你表演…)玛莉安说哎呀,我不记得怎么弹了。(哎?这不是你最喜欢的曲子吗?)

太典了,建议纳入《文艺青年撩妹装逼失败典型案例》。

第一次配乐中,《夏3》乐音简陋,两位女主的互动才是重点。而在最后,当《夏3》再次响起时,两位听者都静止不动,屏息凝神。这时,人消失了,乐曲本身变成真正的主角。上一次,艾洛伊兹的眼里全是玛莉安,但是这次完全相反,玛莉安说,她没有看见我。艾洛伊兹整个人都深潜到乐曲中了,虽然她一动不动,但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个被大雨淋湿的人。

她先是哭。

果然,不是happy ending,果然,不快乐啊。

接着她又笑了。

但是,确实是有意思。

全在这里,全在这一哭一笑里。

年轻的时候,对音乐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有很多话想说,于是急切地表达自己,想找到那个听懂的人。真是头头是道啊。你听,这里在讲什么,那里在讲什么,这里是雨,那里是风。后来,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因为已经亲身穿越过真正的狂风暴雨。

还是听歌吧。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2019)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阿黛拉·哈内尔 卢安娜·巴杰拉米 瓦莱丽亚·戈 

导演: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