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却非常精彩,非常完美,是对意义的升华。若非如此,Karen就变成了完全无足轻重的角色,这部影片也就成了描写一个人抗拒死亡,反省自身,追寻“真正的”生活,最终虽然终究无法改变命运,但却幸福的死去,一部离奇的庸俗的悲剧。这样的故事,我们看得太多了。


是Harold知死而赴死的行为,使Karen最终决定“让”他活下去。她在最后对Hibert教授说“Harold不就是我们想让他活下去的那种人吗?”,然而,其潜在含义则是,在Karen的内心深处,生命具有了独立的意义,而不再被寄托于死亡之上,她不再沉迷于那凄婉的绚烂,相反,在平常不起眼的生活中,发现了生命的美丽。是Harold的行为,使她的灵魂得到了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从我自己的感觉上讲,Karen在刹那间变成了整部影片真正的主角。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旧”的Harold,也可以找到许多“新”的Harold,甚至可以找到那些从“旧”转变到“新”的Harold。我们可以理解新与旧之间的差别,也可以理解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但我们是以何种眼光来看待的呢?事不关己,或者说置身事外,即使理解了其中的意义,也无法将其投射到自己身上,无法触及我们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就像Hibert教授一样,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使面对活生生的Harold,却只能从文学的角度来思考。也像“旧”的Karen一样,冷冰冰的安排她虚构的主人公的生与死。但由于离奇的遭遇,由于她具有了掌控的能力,她终于无法将Harold视为“别人”了,因此她的内心才会被触动,进而产生了深刻的转变。Hibert教授最后跳水的那个镜头,也是意味深长的。

感叹一声,不得不佩服作者(指电影作者,而非Karen)非凡的想象力。

不过,有关情节我没看明白,没想明白。就是在Harold看过小说手稿后,在读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后,为什么会接受这种命运?他应该不是像 Hibert教授那样,从文学的角度来做决定的。即使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抵不上一个最卑贱的生命值的我们去关怀,更何况事关他自己的生命。而他又知道 Karen可以安排现实的发展,为什么不要求Karen改写呢?他要追求什么?要成就什么?难道是一个逻辑上的缺憾吗?也许还要重新看两遍才能搞清楚。

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

又名:口白人生(台) / 离奇过小说(港) / 笔下求生 / 天马行空

上映日期:2006-11-10(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威尔·法瑞尔 艾玛·汤普森 达斯汀·霍夫曼 玛吉·吉伦哈尔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Zach Helm

奇幻人生的影评

Ting
Ting •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