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5-18

奇幻人生:生活与生命的真谛

过去我所看过的有关相互联系的电影通常都是在时空上做文章,比如《蝴蝶效应》是改变过去导致改变现在,又比如《黑洞频率》通过无线电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改变现在的同时改变了过去,从而最终改变了现在,但这部电影却是将现实与虚拟紧密交融在一起,主人公哈罗德·克拉克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再现了与小说所描述的一模一样的情感和事件,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情感和事件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新颖巧妙的构思就是本片我最赞赏的地方。
顺理成章,故事分两线发展,哈罗德和作家各自的烦恼以及解决烦恼的努力。幸运的是他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哈罗德发现作家就是“叙述者”,而作家有了如何杀死哈罗德的灵感,然而努力的回报并不意味着烦恼的结束,事实上,一个烦恼的结束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更棘手的烦恼的开始。哈罗德不想那么早死,却被作家为他设想的死亡感动,作家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来写这部杰作,却怎么也想不到代价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死亡。生死在令人纠结的一线之间,考验是一个人的良心。如果说小说的悲剧结局可歌可泣,令人感动,那么故事的结局就匪夷所思,令人愤怒,因而,作家放弃了完美结局,放弃了她写作的习惯和宗旨,而哈罗德不仅成为救人英雄,还幸运的活了下来,可谓两全其美。这样的故事结局完全不出意外,因而影片最后走的是煽情路线,以烘托哈罗德的高尚人品,更以一段富有哲理和感情的长句总结,点出此片的涵义,对生活与生命的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然而,伴随大团圆结局的出现,如幻灭了悲剧性的小说般,电影也趋于平淡,实在有点悖论的意味。但就冲着充满新奇和趣味的前半部分,三颗星到手了。
影片首先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非常有特点而异于常人的角色——哈罗德,个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机械乏味透顶的人,整天与数字打交道的他过着极其规律的程式化生活,这样的人最恼怒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规律的破坏以及意外的发生。但当巧合成为必然,当未知成为既定,当日常生活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制、监控甚至摆布,当被预告死亡却对时间、地点、原因、方式、过程等确切信息毫无头绪,一切就变得惊心动魄、毛骨悚然。死亡预告的出现使本就一团糟的生活更混乱可恶,使本就神经质的哈罗德更坐立难安,但与此同时,教授与安娜的话给了他启迪,他开始重新审视缤纷的外部世界和藏匿许久的内心。吃甜点,学吉他,谈恋爱,哈罗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却不可思议的过上了最快乐的生活,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从对恐惧死亡,到坦然面对死亡,再到积极拥抱余生,哈罗德终于明白,只有发现、享受、感谢生活的美好,才能体会生命的美丽,只有创造生活的美好,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这就是生活与生命的真谛。而这些美好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美味的食物、宜人的风景、动听的音乐、精彩的小说、亲密的私语、爱人的手与拥抱、精心挑选的小礼物、贴心的鼓励和温暖的安慰。。。这些可有可无的点缀恰恰影响了生活中不容忽视的元素,构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点滴,微妙而奇异。因而,哈罗德豁然选择接受了作家给他的死亡结局,虽然现在比以前更留恋生命,却证明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死得其所。当一个人明知有办法可以避免死亡,却仍然奋不顾身救人,且不是仅仅为了经典小说的完成,这样的人当然值得活下来,也就是为什么作家最终愿意把悲剧改成喜剧的原因。
这部片子不仅有趣还很有启迪,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擅长喜剧的威尔·法瑞尔将哈罗德复杂曲折的心理历程演绎的十分生动,今后可以考虑尝试正剧甚至悲剧;艾玛·汤普森将作家敏感、自我、神经质、某种角度不可理喻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反倒达斯汀·霍夫曼因为剧本的关系发挥一般,不知当初选他是否考虑的只是票房号召力。唯一的疑问是,小说与哈罗德的关系是否紧密到哈罗德的生活完全受小说影响,以及除了哈罗德是否没有人是受小说直接影响的。当然,所有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都会遇到如何自圆其说的命题,或许无法解答,也无需解答。

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

又名:口白人生(台) / 离奇过小说(港) / 笔下求生 / 天马行空

上映日期:2006-11-10(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威尔·法瑞尔 艾玛·汤普森 达斯汀·霍夫曼 玛吉·吉伦哈尔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Zach Helm

奇幻人生的影评

Ting
Ting •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