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欣频《10堂量子创意课》,第6堂 “接受现状后,才能往新的实项走”后面推荐了这部电影。看简介觉得应该还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上周收的,这个周末才有时间看。

正如李欣频书中所说的道理,当一个人想去远方旅行的时候,何必到处问别人的观感呢?为什么要将自己宝贵的初接触经历就这么拱手相让?正因为如此,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没有去豆瓣看评论,甚至连写这篇评论之前也没有去看别的评论。写完后,再去看看吧,其实我很想知道这部片子是哪年拍的,远胜今年的大片。

应该说这是一部精致精巧的片子。精致在感情的细腻,精巧在情节的构思。很难界定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片子。是一部顶着荒诞奇幻的帽子,骨子里确异常写实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好人,情节没有纠结在办公室冲突上,仅仅只是翩翩带过,那些事大家都知道,何必写。正面出场的那些人物却都是好人。好人不是完美的,但是还是一个正常的善良的人。这点是创作者的价值观吧。

噱头还是有的,精准无比的数据控国家税务工作人员,好吧,无趣但是也让人羡慕,突然有天能听到一个声音旁白式的描述自己的生活,到这里是个奇幻故事。接下来正常人都会发疯,都会去寻找原因,好吧,到这里是个悬疑故事。线索线的作者那头,不断尝试各种死法的灵感,好吧,这是惊悚片。国家税务工作者爱上了被查税的面包店女老板,好吧,到这里是个爱情片。实现自己的梦想学习弹吉他,好吧,这是个励志片。主角舍己为人成全了作者伟大的著作,救下了小孩子,好吧这是个伦理片。最后,作者放弃了原先的结尾,放弃了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的想法,是因为这个人是个不应该让死去的人,好吧,这是一部反转片。

写下这么多后,发现自己做的正是李欣频书中说的:“不要总是贴标签”。现代人自觉或是不自觉的从各个渠道学习分类学,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贴标签的优点就是方便简单,缺点就是简单粗暴。完全不要标签,现实吗?所谓尽信书不如不读书,适当跳出来些,才是正理。

好吧,故事就是那么个故事,什么类型不要去纠结。首先值得夸奖的是这个故事有吸引力让我愿意一口气看完。然后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如果我是那个主人公,我会休假,坚定的相信自己没有病,拒绝服药,寻求帮助?会知道自己必死的情况下,还去接受开始一段恋情?也许我会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会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的正常生活。

如果我是作者,我会修改结尾end吗?这点不用怀疑,我从来没有认为写出一部旷世杰作有任何价值可以跟生命做比较。如果面对一个真实的人的生死,我好不犹豫的放弃那部书。或者,其实我会结束在那个di……上,开放式结局没有什么不好的。

如果我是那个女店主,好吧。我一样会被感动,一样会说出I adore you!

如果我是那位同事,也会在主角房子被扒的时候,提供临时住处,会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收到空间夏令营的宣传册时感到窝心温暖。

如果我是那位文学教授,不会理性成那样,在别人生死攸关的着急的时候,将书夹放下,不动声色的继续看着泳池,不会理智成那样告诉主角,你必须死去。这一辈子我都成为不了那样的人。但是我理解那样的人,那样的人无法指责,但是我成为不了。

所有故事终极的含义有两方面,生命的连续性和死亡的必然性。这何尝也是一种贴标签的思想呢?

ps1 对于文学, 我能理解,一本书的结尾有的时候并非作者的初衷,而是情节发展的结果。悲剧也是情节发展成就得。

ps2 作者那个女演员我觉得很面熟,回想起来曾经在第10放映室一期节目中看过介绍,是个很有名的演技很赞的演员,曾在哈利波特里面演出过那个占卜课老师。

ps3 故事里面的小心机非常多,类似模拟人生操作键一样的小方块。空间夏令营的宣传册,手表慢3分钟的收尾呼应,甜美曲奇,和女店主哈佛法学院得D的故事,男主弹唱的那首歌。设计感也很强,还记得房子被砸差点死掉的那段,放了好久无聊的动物世界,连观众也无聊后,忽然一个大铲车过来,吓死人了。连常在面包店出入的穷人都跟后面主角出点子让用慈善避税。细节点一堆一堆的。

ps4 片中的英语比较口语化,不难,看看也挺有趣的。

ps5 好吧,原来是2006年的片子,那个时候应该是模拟人生很红的时候,听见写书人声音的这个桥段也在Supernatural里面看见过,好吧,背景多知道点,果然乐趣也就多些。

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

又名:口白人生(台) / 离奇过小说(港) / 笔下求生 / 天马行空

上映日期:2006-11-10(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威尔·法瑞尔 艾玛·汤普森 达斯汀·霍夫曼 玛吉·吉伦哈尔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Zach Helm

奇幻人生的影评

Ting
Ting •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