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始于对底层的关注,多数表达一种知识分子对穷苦阶层的同情。德西卡就拍了很多这种片子,比如《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擦鞋童》和《烽火母女泪》。这些电影名字听着就特别苦,看起来也不愉快。

贵族子弟维斯康蒂也拍过这种“底层电影”,例如《大地在波动》,带有强烈的左翼色彩,放在今天也谈不上好看。为什么?因为太政治,而政治是时过境迁的。

费里尼早期也表达过对底层的纯粹同情,名作是《大路》。但马戏团的设置和那个傻傻的女子,让人产生的同情心会高一个层次。

费里尼如果接着这么拍下去,最后可能就注定平庸了。实际上《大路》(1954)之前一年,他已经拍了《浪荡子》,塑造小镇上三四个一无所成游手好闲的混混群像;之后一年,他拍了这部《骗子》,讲三个骗子的故事。

说三个骗子不准确,其实讲的是一个半骗子的故事。因为其中金发那位属于顽劣不可救药的(似乎是从《浪荡子》里直接跑出来的),在费里尼镜头下显得十分浅薄。

半个故事是属于那个居家男的,他一心想着老婆孩子,每天都让自己金盆洗手,但永远做不到,因为他认为自己长了一张最适合干骗子这个行当的脸 ——— “像天使一样”。

只有骗子头奥古斯都是完满的。就像“每个杀手都有小学同学”一样,这个老道的骗子原来也有他所深爱的心尖尖上的女儿,因此也会在行骗中生出怜悯。

观影中你会希望奥古斯都真的良心发现,把钱还给残废的少女。但是,如果费里尼这么拍了,《骗子》就会俗了,就不会是一部影史留名的作品。

正因为故事并未像观众的预期行进,奥古斯都这个人物才真正立了起来,费里尼对人性的解剖才说的上是触及灵魂。

这时你会发现为什么那种对底层阶层滥施的怜悯,其实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因为费里尼关注的,还不仅仅是底层,他更看到底层的边缘地带,那些耍杂技的(《白酋长》、《卖艺春秋》)、混日子的(《浪荡子》)、对穷人行骗的(《骗子》)、出卖肉体的(《卡比利亚之夜》),所有这些边缘人群构成了一副社会奇景,更诉说着人性深处犄角旮旯的那些故事。

费里尼应该是深知:底层并没有多少戏,边缘才有。



骗子Il bidone(1955)

又名:The Swindle / The Swindlers / IL bidone

上映日期:1955-10-07(意大利)片长:113分钟

主演:布罗德里克·克劳福德 朱丽叶塔·马西纳 理查德·贝斯哈特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Federico Fellini/Ennio Flaiano/Tullio Pinelli

骗子的影评

R4
R4 • 骗子Ⅱ
SebMia
SebMia • 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