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迪潘,新晋金棕榈奖。在去年叙利亚难民事件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不拿奖都难。被预告片中那惶恐不安的眼神牢牢地抓住,私自想着作为欧洲最大的难民接收国,这个关于接纳和融入的故事理应逃不开法式的荒诞和温情。

故事诚然从一片触目惊心的民族屠杀开始,向着边缘群体朝西方主流社会的融入而发展,却并没有止步于忠实的记录和一厢情愿的弘扬。相较于其他着墨难民问题的类型片,无论是叙事的角度节奏,还是对群体的刻画高度,迪潘的完成度显然更高。

迪潘的身份特征,从一开始的战乱和火葬尸体就得以暗示。在其后相当一段时间的情节推进中,导演始终将这种身份的暗示弱化,假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展示其艰难适应个体和家庭双重新身份,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若非要说主流批判性,也只停留在对边缘性群体有限程度的人文关怀。神庙祭祀显然是个符号象征,群体内部各个维度的兼容性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戛然而止。

止于迪潘的真实身份被猝然揭开,作为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成员,迪潘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对回归的拒绝,个体和民族间的永恒悖论以这样看似漫不经心的形式被抛出,更为其后无奈选择身份象征的回归营造了巨大的张力。也许我们沉醉于欧洲电影枝繁叶茂的叙事圈套,入木三分的社会想象力,所以相较于好莱坞式的,我们更乐于接受这样的英雄主义。

然而,如果要成就这样一种英雄主义,工整的叙事显然免不了细腻刻画配角的情感渗透。迪潘的妻女从非正式意义向正式意义的转变,完成了自我的,以及相互间的叙述让渡。这种类似蒙太奇般的平行表达,让整个故事显得饱满且触手可及。这种人性关怀和社会维度并非软壳,也非包裹暴力美学的皮囊,因为影片的内核仅仅是难民生存这一宏大的命题,而故事最终的走向以及各条副线的铺呈无非是忠于主旨的叙事手段。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贯穿始终的群体高度绝缘自然也不值得多加批判。因为,个体间惺惺相惜的温存情愫被群体边缘化的黑洞迅速吞噬,最终的身份回归对主流社会自娱自乐式的包容形成了莫大的讽刺。影片的收尾,很显然只是一个光晕炫目的幻想,作为惜墨如金的重量级的导演,欧迪亚显然没有这样的普世情结。

至于在这样的英雄主义中自然不可或缺的一丝信仰,整部影片除了一场神庙祭祀外,并无意多加探讨。尤其是多次出现的神象,仅用长镜头留白,虽流于形式,但也不失为敬畏,承认艺术表达在异国宗教面前的局限性。

微信公众号:movietoall 万有影力电影工作室

[img=1:C][/img]

流浪的迪潘Dheepan(2015)

又名:流离者之歌(港) / 边境战魂(台) / 流亡的迪潘

上映日期:2015-05-21(戛纳电影节) / 2015-08-26(法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樊尚·罗蒂埃 法兹·本沙迪 安东尼萨桑·杰苏萨桑 卡莉斯沃里 

导演:雅克·欧迪亚 编剧:雅克·欧迪亚 Jacques Audiard/托马斯·柏戈恩 Thomas Bidegain/Noé Debré

流浪的迪潘的影评

鸥怩
鸥怩 • 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