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泰米尔猛虎组织与斯里兰卡政府的最后一次交火中,猛虎组织士兵耶斯撒萨,或“迪潘”,侥幸存活了下来。机缘巧合之下,迪潘与素未谋面的难民雅丽妮和伊拉娅相遇,组建起一个毫无亲缘关系、只为通过移民审查的“家庭”。慌乱之中,他们踏上了前往法国本土的旅程。尽管前路一片迷茫,但他们清楚一点,那就是无论那个未知的法兰西有多糟糕,都还是要比随时可能让人丢掉性命的斯里兰卡好上千倍万倍。
  
逃亡,重生。三个毫不相识的陌生人,一个松散、脆弱的家庭,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国家,《流浪的迪潘》的故事由此展开。
  
在2015年戛纳电影节上,《流浪的迪潘》无论如何也不是最耀眼的那部。尽管新任艺术总监福茂选片求名大于求实的作风导致主竞赛单元影片实力普遍不强,甚至很多评论人将这一届称为戛纳电影节史上的“小小年”,但前有托德·海因斯的《卡罗尔》和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后有匈牙利新秀拉斯洛·杰莱斯口碑爆棚的处女作《索尔之子》,导演雅克·欧迪亚想要凭借一部看似表现平平的作品突出重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其个人的执导经历上看,雅克·欧迪亚这一次获得评委会主席科恩兄弟的青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千年的和尚熬成佛”,没有半点侥幸的嫌疑。从第一部作品《男人最痛》(1994)开始,欧迪亚就已经拿下了三项包括最佳处女作在内的三项凯撒奖。其后,无论是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作品《自制英雄》(1996)、还是再得三项凯撒奖的《唇语惊魂》(2001),欧迪亚都是稳中有进、步步为营,直到2005年的《我心遗忘的节奏》,欧迪亚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子承父业的房产中介人如何一点点厌弃每天讨债的暴力生活,最终通过弹奏钢琴获得心灵救赎的故事。对照《流浪的迪潘》可以发现,寻求内心平静、通过放弃暴力救赎自身——即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过程在这部影片里其实已经有所展现。此外,影片中作为房产中介人的男主角每日需要对付的正是处在法国社会底层那些没有容身之所的流浪者和移民。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心遗忘的节奏》与《流浪的迪潘》恰好呈现出一种显著的镜像关系,后者相当于从移民的角度复刻出同一社会和阶层的阴面,进一步完整了欧迪亚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凭借其流畅的叙事和深刻的见解,《我心遗忘的节奏》力压同年达内兄弟执导的影片《孩子》,殊为罕见地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凯撒奖。
  
四年之后,欧迪亚再次发力,使得一部黑帮电影《预言者》(2009)震惊了世界影坛。在这部电影当中,超现实元素的运用、充满迷幻色彩的慢镜头和极富打击感和表现力的音效等等特点几乎重新定义了欧迪亚独有的影像风格。甚至可以说,除去这些风格特征,《预言者》便会降格为一部不上不下的黑帮电影,欧迪亚这个名字也会和平庸二字永远联系在一起。
  
幸运的是,《流浪的迪潘》全盘继承了《预言者》的影像风格。举例来说,影片最后一段,本该让人热血沸腾的桥段在欧迪亚的处理下变得节奏缓慢而富于诗意:慢镜头的尾随下,迪潘只身一人闯进黑帮成员占据的大楼,脚步沉重地登上楼梯,穿过汽车爆炸产生的迷蒙的烟尘,一枪一个地干掉了楼里所有敌人,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影像展现出一种意蕴悠长的诗性,一种毅然决然的力量,更展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好像作者要以介入时间的方式给予迪潘生机和希望,而这又与《预言者》中主角马利克在轿车狭小的空间里遭遇的一场几乎没有生还可能的枪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在这样的影像之中,欧迪亚达至了一种既不乏暴力又不欠缺温情,既让人感受到残酷又使人流连于诗意的境界,让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张力与震撼之中,不断经受剧中人所面临的撕扯与拷问。正如《卫报》影评人安德鲁·普尔弗所言,“《流浪的迪潘》也许不是雅克·欧迪亚最能让人一眼看去便浑身过电的作品,但它却以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力量。”虚焦下闪着幽蓝光芒的蝴蝶结,时常从梦中泛出的锡兰神象,目光里逐渐走进黑暗的躯体……刨除“人道主义政治正确”的剧情,《流浪的迪潘》中的确还蕴藏着纯粹的影像带来的无以言表的震撼。
  
另一方面,以《男人最痛》为起点,欧迪亚对黑帮题材的掌控也在《预言者》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水平。于是,《我心遗忘的节奏》中的移民和《预言者》里的黑帮两大话题统合在一起,构成了《流浪的迪潘》的故事主干和矛盾冲突,使之成为了迄今为止欧迪亚作品序列中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一部作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欧迪亚对移民与黑帮的统合绝不是“物理性”的,二者在发生矛盾和冲突之后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合成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荒谬感:观众会猛然发现,可怕的黑帮分子自己火并还不够,竟然还和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恐怖组织老兵交上火,而且被一枪一个地干掉了。人们不得不由此联想,一场比黑帮火并还要残酷不知多少倍的战争到底是怎样日日煎熬着斯里兰卡平民,一个被冠以“恐怖分子”头衔的难民想要获得新生是多么不易。
  
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的耶斯撒萨确实曾经是一名猛虎组织成员。在戛纳电影节记者会上,耶斯撒萨表示这个故事中50%来源于自己的经历。1986年退出猛虎组织后,耶斯撒萨辗转由斯里兰卡到达泰国。由于几次申请移民加拿大和英国未果,耶斯撒萨只得前往法国,在那里干过洗碗工,做过小商贩,最终成为了一名严厉抨击斯里兰卡政府和猛虎组织的泰米尔语作家。他的两部小说《打手》和《叛徒》如今已经被译成英文,成为了猛虎组织罪行和持续了三十余年的战争的永久见证。
  
从这点上来说,迪潘倒是比现实中的耶斯撒萨幸运太多。影片结尾,历经磨难的迪潘一家人逃离了法国,组建了坚不可摧的真正的家庭,在英国定居下来。雅克·欧迪亚如此直白地表达着美好,哪怕美好得有些“脱力”——一如《预言者》结尾一家三口的团聚和《锈与骨》结尾那些重新接续的手骨——无非是因为,“重生”,便是他对角色一如既往的企盼和祝福。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自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是这样吗?”
“如何成为一个‘人’?孟德斯鸠问了一个伟大的问题。”

流浪的迪潘Dheepan(2015)

又名:流离者之歌(港) / 边境战魂(台) / 流亡的迪潘

上映日期:2015-05-21(戛纳电影节) / 2015-08-26(法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樊尚·罗蒂埃 法兹·本沙迪 安东尼萨桑·杰苏萨桑 卡莉斯沃里 

导演:雅克·欧迪亚 编剧:雅克·欧迪亚 Jacques Audiard/托马斯·柏戈恩 Thomas Bidegain/Noé Debré

流浪的迪潘的影评

鸥怩
鸥怩 • 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