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看了些许长短评,其中夹杂着许多对电影肯定之中的失望,昨天看完电影之后感觉也是如此,而《流浪的迪潘》作为去年的金棕榈,难怪很多人认为去年的戛纳金棕榈是近十年来最平庸的一次。
《流浪的迪潘》是一部关于难民逃往巴黎避难的故事,电影因此怎么也也绕不开讨论社会对难民的态度问题,导演欧迪亚很讨巧地为它包装上了厚实的社会关怀的外皮,不巧的是这恰恰成为了电影最大的问题所在---俗套,猜透了社会的态度,电影能够呈现出来的深度瞬间跌入谷底。撇开这一层外包装,我尤其欣赏欧迪亚在刻画一个流浪者内心恐惧的细腻和用心,也许这与一个内心敏感,立场等同的人相关联,透过电影能够窥探到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恐惧。
相由心生,这是我在电影[url=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6061902/]《东北偏北》[/url]认识的一个新词,迪潘一家由于来到新环境的所有遭遇产生的恐惧流露于表面。迪潘代表的是好奇的恐惧,两栋对立而时的楼房,之间仅隔了一条马路,迪潘接到的提示是不得随意进入自己对面的楼房,这一禁令让恐惧得到释放,他会选择在夜里窥视对面,当好奇的他看到对面车人络绎不绝时,恐怕有一种惶恐的不安。妻子Yalini代表的是怕生的恐惧,她竟会以为弄错了信箱的顺序而哭泣,可见恐惧给她带来的伤害,这样一个娇弱怕生的形象,当她背带往工作时,连一条恶狗还在欺负她。与迪潘不同的是,Yalini真的来到了对面的楼房,她的工作让她顺心了不少,后来她还产生了久违的幽默,投入到性体验之中。女儿lllayaal代表的是胆怯的恐惧,她会在校门口要求Yalini能不能像其他母亲一样亲她一下,会害怕陌生的课堂而躲入父母的怀抱,还会因为枪战而几乎崩溃,lllayaal代表的这种恐惧在学生群体中最普遍,所以不奇怪有人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当然,迪潘这一家代表的好奇,怕生,胆怯的恐惧,对于所有人都会有很强的体会。
电影名为《流浪的迪潘》,有人认为这一片名不是十分准确,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将迪潘一家细心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家中被给予社会关怀最少的就是迪潘,女儿毋需多说,接受教育的福利肯定会改变她的身份,而妻子就如我上面提到的,她或多或少都在其工作中收获了快乐,即使她后来失去了工作,但她已经有能力跨出流浪者的身份。迪潘似乎还活在流浪者的世界里,他时常会关注斯里兰卡的内乱,他甚至还没摆脱反对军的控制,更无法在工作中找到出路。迪潘,是电影里与流浪关系最深的人,他就是一流浪的迪潘。
不是要以难民的身份寄居在外国才是一名流浪者,流浪者也绝非仅指某些失去可以依偎的家园的人,我们在成长的每一个进程都扮演着流浪者,新环境,新语言,还有那流浪者该有的恐惧,《流浪的迪潘》,是真的拍出了这样的一种恐惧。

流浪的迪潘Dheepan(2015)

又名:流离者之歌(港) / 边境战魂(台) / 流亡的迪潘

上映日期:2015-05-21(戛纳电影节) / 2015-08-26(法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樊尚·罗蒂埃 法兹·本沙迪 安东尼萨桑·杰苏萨桑 卡莉斯沃里 

导演:雅克·欧迪亚 编剧:雅克·欧迪亚 Jacques Audiard/托马斯·柏戈恩 Thomas Bidegain/Noé Debré

流浪的迪潘的影评

鸥怩
鸥怩 • 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