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我的意愿,我力荐这套电影。全程看得锥心、痛苦、矛盾,从没有过的体验。

电影天眼就是一种比一种小且精准的飞行偷窥器,在道德与国际军事上,似乎它被括免了所有问责,它是整套电影的基础,可能真是的国际军事上它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我们作为平民,我们生存除了病痛外,还死于“人害”,更有可能死于一种道德的被牺牲,我们小如蝼蚁,国际军事活动频繁如此,我们国家真的保护到我们吗?保护到我们不受恐怖分子,甚至外国正统军队的袭击吗?这其实好可怕。

这电影是一场军事大国都默认允许的“搜捕行动”,但当发现恐怖分子首脑在搞自杀式炸弹时,行动突然升级成“袭击行动”。到底是否发射导弹成第一问题,再到是否离开发射成立另一个问题,在市集上80多个人被炸死,还是在一个买饼的小女孩中选择?道德成了生命不能承受的轻,轻得根本不能掂量这两者“生命重量”。

四个空间,四种人。
一种是控制导弹室里的飞行员,执行直接摧毁发射,他没有说不的权利,只有拖一拖缓一缓的微弱之力,现实生活我们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像是司要裁员,你是发通知的人,我们在电影执行者煎熬与悲伤。
一种是基地里面的后勤协助士兵,他们像是没有实际用途的观众,像是我们,惋惜、心痛、不能改变什么,却无可避免的面对这场道德、法律、人性的“推演”,这其实好可怕。
第三种是指挥部里面的军官,她与手下是推进者,推进事情必须进行,导弹必须发射,恐怖分子必须炸死,不能到市集引爆炸弹,然而他们也是关心小女孩安危,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边?因为现实也是也是这样,我们有既定目标,所以目标就在前面,事情就必须推进,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常用的推演方式——人多那边更重要的,这也是第四种空间里面最后做的选择。
最后一种,总指挥部里面的高官,遥遥万里看着各种天眼传送的画面,画面中的平民、士兵、恐怖分子小如蝼蚁。导弹到底是否发射,他们掏出很多权衡标准与人,法律、外交、政治,结果还是没有结论,最后定论只有一个,就是发射,用最普遍的权衡标准。

四种空间,把所有人的视觉展现出来,上帝视觉也不外如是,电影用缓慢节奏推敲每个担心的问题,给出正与反两种答案,逐步逐步告诉观众“不要推卸责任,你就是要决定”,所以电影后段节奏很紧凑,每句话都说得快且短,反复在问“决定呢?”“行动吗?”直到导弹发射。

战争片、灾难片、外星人打地球等等各种电影都有共同特点,就是“用情”。电影塑造了一个不盲目的教徒家庭,一个有思想的爸爸,一个可爱的女儿,它们用亲情牵动军队同观众。没有这个家庭,可能观众不会有“锥心”“紧张”,因为我们都有“亲情”,都有亲人,我们都代入了,这就是小蝼蚁的亲切感。

电影终究是电影,拍摄很真实,很扎实的传递了每一个“讨论”。导演思想上可能想表达更多,道德的讨论,或许有一个版本是没有发射导弹,然而那将更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所以剧本还是回归现实,现在的现实就必须要发射导弹,必须do something,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抉择很难但必须有。

然而他也没有再展现小女孩一家过后能怎样活下去,因为天眼行动已经结束,它闭上眼了,不再关心下文。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2015)

又名:天眼行动(台)/天眼狙击(港)

上映日期: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5-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6-03-11(美国) / 2016-04-15(英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海伦·米伦 亚伦·保尔 艾伦·瑞克曼 巴克德·阿巴蒂 

导演:加文·胡德 编剧:盖伊·希伯特 Guy Hibbert

天空之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