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如果让我来做这件事,那后面的故事就没有了。在一个人的生死和80个人的生死之间选一个,其实没有那么难。

其实看完这样电影,写影评都有一个固定的开头:看罢这部电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然后是以下种种,不一而足。这是部类似于国产主旋律片的电影,讲述了一群政治家们为了一个小女孩的生死而陷入了艰苦的讨论和艰难的抉择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问题,你开着车在路上跑,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只小狗,你不打转向就撞到小女孩,你打转向就撞到小狗,请问你怎么选择?还有一个问题,你开着火车在铁轨上飞驰,前面岔路口的两条火车道上都有人,左边有一个人,右边有十个人,你会如何扳动轨道?

很显然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被问到过。杀狗救人、杀一救十,这就是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人喜欢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电影:小女孩很可爱,很无辜,她出生在索马里已经是不幸的命运了,但更不幸的是她要被当做战争的牺牲品。但是当她的死能避免更多人死的时候,杀一救百,还是救一杀百?

在英国的作战指挥室里,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可谓是上演了人间百态。有人理性思考有人感性回应,有人甩袖子有人踢皮球,有人担心行动失败有人担心盟国怪罪。在电影里,比战场上的步步紧逼争分夺秒更有趣的,就是看着这些政客们辩论——尽管特别想掀桌子走人。

在小女孩还没出现在攻击范围内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法律上的辩驳:电影里战地和后方一直有两个人在进行打击而不是围捕问合不合法,未经政府同意击杀两个英国公民和一个美国公民是不是合法。合法吗?站在个人人权的角度,当然不合法,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可是当有人损害了他人的生存权的时候,那他自然就不再完全受到法律的保护。

小女孩出现之后,他们又开始了道德层面的辩驳。是否该为了一个小女孩而放弃打击恐怖组织成员,是否改为了接下来的恐怖袭击而放弃小女孩的生命。每个人都在试着说服对方,当然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有人考虑事件本身,有人考虑官场前途,有人考虑国际关系,有人考虑群众反应,当然,也有人考虑这个小女孩的生命。

他们真的是站在道德的角度考虑小女孩的生死吗?他们真的是站在法律的角度维护法理的公正吗?至少我觉得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是从政治的角度在考虑,无论是女顾问的“杀了小女孩就输了宣传战,还是外交部长的“打电话给美国国务卿”。反恐是政治,外交是政治,就连司法,也是在为政治服务。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并不是在乎小女孩的生死,而是在乎自己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

这样看来,纯粹的反而是在作战一线的军人们。女上校为了反恐大局要下令导弹攻击,驾驶员因为小女孩可爱而违抗了一次命令,索马里特工因为职责而一次次地要救小女孩出来。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温情的眼泪不适合正在执行任务的军人们。他们要取得的是胜利,而不是道德上的满足感,抑或是心理上的安慰感。所以导弹非打不可,即使要面临小女孩几乎是必死这个结局,即使是要通过作假来更改平民伤亡评估。

其实所有的情节都是按剧本走的,你很容易根据这个情节推断出下个情节将要演什么——譬如小女孩一出来就有炮灰的潜质,索马里特工看着就像是要经历危险的人,两位无人机驾驶员总要抗命一次,很多人开会总要你推我我推你,美国佬更喜欢我说啥就是啥。

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上帝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好像我们跳脱出了道德的范畴,成为了真的上帝一样。一次反恐行动,一个作战团队,一个官员团体,一个卖大饼的小女孩。如果炸弹没有丢下是什么样的结局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恐怖的自杀式袭击已经被两枚地狱火导弹扼杀了。

而小女孩最后还是死了,只有她的父母在为她哭泣。

我为我有一颗冷酷的心,向她道歉。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2015)

又名:天眼行动(台)/天眼狙击(港)

上映日期:2017-01-13(中国大陆) / 2015-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6-03-11(美国) / 2016-04-15(英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海伦·米伦 亚伦·保尔 艾伦·瑞克曼 巴克德·阿巴蒂 

导演:加文·胡德 编剧:盖伊·希伯特 Guy Hibbert

天空之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