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是由马徐维邦根据西方剧作《歌剧魅影》改编并导演的反封建电影,虽然不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但是几乎可以成为中国式恐怖片成熟发展的滥觞。
《夜半歌声》可以被称为一部地道的作者电影,阴郁、冷峻的基调秉承了马徐维邦导演的一贯风格。而且,在那样动乱的年代能够造成万人空巷的社会轰动,让观众要颤抖着欣赏、流着冷汗赞誉不绝,都归功于马徐维邦导演对于恐怖元素的巧妙运用,他渲染恐怖气氛的能力在当时的电影界是无人能及的。
美工出身的马徐维邦被誉为“东方郎却乃”(郎却乃是好莱坞著名演员,以擅长化妆各种形象而著称,有“千面人”之誉”), 非常善于运用造型和布景演员的化妆和服装都是导演亲自设计指导的,甚至连宋丹萍毁容后恐怖的妆容都是由马徐导演亲自用蜡油一点一滴塑造的。因此,片中的几个经典人物造型:面目恐怖神出鬼没的宋丹萍、驼背瞎眼的守门人、披头散发的霞妹、苍老的老嬷嬷……成为了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丹萍的黑色长袍、霞妹的一袭白衣堪比神怪故事中“黑白无常”的造型,对比强烈,两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形成了一双极具悲情意味的象征造型。同时,剧院的设计和内部构造也能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在新剧团初来乍到的一场戏中充分表现出布景带来的恐怖效果:在幽暗的灯光中,守门人缓缓打开门,引领他们一步步前进,主观视角慢慢推进,镜头摇摇晃晃,狭窄的长廊好像怎么也走不完,拐角处似乎随时会出现些什么,破败的楼阁、随处可见的蜘蛛网、遍地的老鼠、房梁上悬挂的面具和帷幔,无一不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与之相比之后几版的《夜半歌声》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提高,演员造型更逼真了、剧院也变得华丽颓美,但是在对于影片的帮助上远不及从前。
马徐维邦导演有一双“慢手”:这一方面是说马徐导演拍电影时要求严格、锱铢必较、从不挑拍、经常重拍,导致电影的进度总是很慢;另一方面则是赞誉他对于作品严谨精细的态度,每一个镜头都慢慢琢磨,绝不糊弄。为了等一片云,马徐导演可以带着全局组等18天,为了斟酌布景设计,片场的一草一木几乎都被马徐导演抚摸了一遍。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夜半歌声》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意味,也许粗糙、也许有些在现在的拍摄技术中略显生硬,但是在三十年代中国稀缺的恐怖片中,它们足以使影迷瞠目结舌。单是电影开头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就已经将萧瑟、凄厉的气氛营造了出来:惨白的月光被乌云遮盖,古老的剧院看上去荒凉冷清,镜头慢推拉近剧院大门,一个破烂的招标启示看上去十分扎眼,仅仅十几秒种,一个骇人的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环境就展示给观众了。影片中还大量的运用空镜头,表现月、枯藤、浮萍、波涛、乌云、雨夜,在表现歌曲意境和人物心境上起到很大作用。与此同时,马徐导演还十分擅用光线和阴影。在表现宋丹萍的人物形象时,第一次出现就是以影子的形式,一方面制造悬念、留足神秘感,另一方面就是表现恐怖气氛,而且他之后的多次出现也多是一半在亮光中、一半在阴影里,这也暗示着他躲藏隐蔽的身世和内心。
除去画面感,《夜半歌声》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音乐。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三首电影插曲《热血》《黄河之恋》和主题曲《夜半歌声》也随着电影的热映风靡一时。音乐和音效在电影中起到了迎合剧情、烘托氛围的作用,尤其是几段争斗的场景中,配合着相应的音乐,不禁是观众的心随之一紧。
影片《夜半歌声》作为当时少有的恐怖片在当时应该是备受争议的,但是之所以还能够得到一致的好评,也归功于它对于反封建主题的深化。借古讽今,再加之《热血》、《黄河之恋》的歌词充满革命味道、斗志昂扬,使它走在了革命的大潮中,正好顺应了大趋势。而且,影片中充满了对于黑暗丑恶的人性进行了抨击和警醒,用恐怖片的手法深挖恶势力扭曲的内心和旧社会牺牲品的惨痛遭遇,这应该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吧。
《夜半歌声》的成功不是意外,在它之后出现的各种版本都未能在恐怖效果上超过马徐导演。即使是最著名的是1995年由香港导演于仁泰执导,张国荣、吴倩莲主演的版本,虽然演员的表演精湛,技术也有所突破,但是侧重点放在了对两人情感的细腻表现上,逐渐脱离了恐怖片的躯壳。所以说,1937年的《夜半歌声》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值得把玩和研究的经典。

夜半歌声(1937)

又名:Song at Midnight / Singing Voice in Midnight

上映日期:1937片长:119分钟

主演:金山 胡萍 施超 

导演:马徐维邦 编剧:马徐维邦 Weibang Ma-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