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五代导演,1985,中国影史第三个重要时期(1976-1989)
老谋子的摄影让土地占据四分之三荧幕。色彩总谱设计以黄颜色为基调,银幕上大片的黄土地几乎占去了镜头画面的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展现天地交接处,正在犁地的几个人物小到几乎成为黑点,此外,影片低机位拍摄的黄河镜头,以及高远视角镜头中起伏舒缓的黄色山峦,使色彩与画面的简化达到了极致,人物的服装也以黑、红、灰为主,尽量保持单纯简约,突出影片以黄颜色作为基调,并以此通过黄土地与黄河来揭示民族的性格和历史
因此,这部影片中的简化其实更加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简单的形式体现出复杂的意义。
前半部分对老乡的描绘,脖子以上清一色的白色头巾系在头顶画面粗粝,室内公家人与老乡对话,老乡的脸黢黑背光,孩子木讷少语。村里人受限于村规伦理又渴望富足,受限于自然条件,缺水,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龙王。现在象征着希望平等自由的党来了,小姑娘却难逃束缚。
王学圻饰演的八路军知识分子是启蒙者形象,影片开场镜头语言,从未开化的黄土地边缘走来,摄影机扬拍。而黄土地的人则是等待启蒙和拯救的。八路军怀着现代性的理想而来,面对传统的伦理习俗无能为力,与环境是错位,不和谐的,吐露着冷漠,寂寞和无奈,无法沟通。同时愚昧贫穷乡民却坚韧顽强,显示出民族脊柱,饱含着怜悯和敬佩。
求雨那场戏中,憨憨看到曾经的八路军,向他跑去。人的求雨和憨憨的奔跑是两种相反的运动,逆向奔跑中,憨憨在人群阻拦中碰撞挣扎前进,随后奔跑变成慢动作,狂喜,呼唤,由于慢动作变成了奔跑姿势,构成强有力的造型,象征黄土地上的人们摆脱旧的生活桎梏,追求幸福,向往新社会。
腰鼓这场戏是唯一一场动态的戏,黑红黄构成的画面中,无数腰鼓上下翻动,是一幅跳跃的画面。影片虽然整体以造型性为主,求雨的静态,腰鼓的动态,体现了影片造型性与运动性的辩证关系。
五代导演在“电影语言现代化”上的贡献:影像的视觉造型功能的强化,与自身主体意识,强烈的抒情和表现的欲望相辅相成。
时间的空间化,视觉造型是往往打破了连续性/线性叙事的中断,画面独立出来,凸显了抒情和表现功能。
如一些写意性的段落,《黄土地》的腰鼓和求雨,《红高粱》的颠轿和喝酒。
大块写意和大块写实的结合。
挖掘蕴含着历史文化内涵的题材,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人性。《黄土地》把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民族精神的挖掘,巧妙地贯穿于政治意识形态之中,以一种宏大的视点对历史进行了新的影像呈现。
陈凯歌:我在黄土地里反复告诉观众的是,我们的民族不能再那样生活下去了。
中影史:是第五代导演得到国内外确认的第一部作品,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的真正崛起,天高地阔、气势磅礴的黄土地,浊浪滚滚的黄河,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众多中国象征和风俗民风的描写,加上人物命运的压抑悲怆,使影片集叙事、象征、隐喻于一身。

黄土地(1984)

又名:深谷回声 / Yellow Earth

上映日期:1984(中国大陆) / 1985-08-10(洛迦诺电影节) / 198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89分钟

主演:薛白 王学圻 谭托 刘强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Ziliang Zhang/柯兰 Lan Ke/陈凯歌 Kaige Chen

黄土地的影评

芋
芋 • 黄土地
绿鱼
绿鱼 • 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