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



《黄土地》 年代:1984年 / 类型:反主旋律 / 导演:陈凯歌 / 主演:王学圻、薛白、刘强

《看电影》的一句话评价:哼着信天游,奏出主旋律革命影片的另一种调子。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速食的时代,喜欢不喜欢、感兴趣不感兴趣都在亮灯和灭灯之间,能不能成名、会不会退出都在举牌和不举牌之间,了解不了解、关注不关注都在点击和不点击之间,所以现在的人很难会花时间去静下心看一本好书、听一段广播,来给自己的心灵做个桑拿了。就算热爱的电影的人,也没有多少人来看诸如《黄土地》这样沉闷的片子,去感受一下久违的乡土气息和纯洁情感了。



君不见

很多人都知道,《黄土地》的问世标志着第五代导演正式进军中国影坛。但是这其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陈凯歌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就直接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但是他在那里并没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纯粹是虚度时光。1984年他接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邀请,请他执导根据柯兰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电影。起初陈凯歌看了剧本感到很犹豫,觉得好像拍不出新意。几经讨论,1984年1月,陈凯歌和张艺谋、何群等人先去陕北采风,然后决定是否拍摄这部电影。在那里他们还认识了作曲家赵季平,他后来成为了本片的作曲。

在陕北的日子,陈凯歌一行人被当地苍茫壮阔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深深的震撼了。“早年间,在大山上,一群羊,一个拦羊的汉子,呆得久了,便高歌一声,又高亢又悲怆,声闻十多里,接着便又是寂静。登上这峁顶,使我联想很多很多。想到一个民族最初的强悍,原是同大气磅礴的自然环境相关的,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原是从静默中产生的。”陈凯歌把自己受到的心灵洗礼记录在了《陕北采风手记》中,于是陈凯歌决定在这片“天人合一”的土地上拍摄这部“诗意电影”。

1984年4月,《黄土地》开机。张艺谋担任本片的摄影,这也是陈凯歌和张艺谋的首次合作。陈凯歌围绕着“写实主义”铺陈他内心对影片的构想,再加上张艺谋深沉的镜头语言,让《黄土地》呈现出当时中国电影中罕见的诗性色彩。所以,在不论在艺术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黄土地》都成为了一道分水岭,也是第五代导演电影的典范。

影片问世后取得了空前的轰动效应,在香港上映时,短短七天之内,报纸上出现了两百多篇影评,很多影评人都将其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中国影片。后来本片还参加了很多国际影展。作为摄影师的张艺谋也凭此片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摄影奖。陈凯歌很欣赏张艺谋的才华,两人后来又合作了《大阅兵》。



黄河之水天上来

电影的开头便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在天边,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渐渐走来,身后就是灰蒙蒙的天空,而他和大地连成一体,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生灵。这个镜头带有全片一贯的深沉悠远的气氛。当这个人走进之后,又在他的近景中不断穿插黄土地的景物空镜头,小路、悬崖、孤零零的树和飘来的信天游,陕北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段镜头将天、地、人融于一个整体,饱含着第五代顶天立地的高远之志。

这个人叫顾青。他是一位八路军,来到这里搜集当地的民歌。他来到这里刚好赶上当地的一个人娶媳妇,于是大红的花轿和滴滴答答的唢呐声就出现在了这片寂寥的土地上,让刚才看上去十分荒凉的环境变得热闹起来。在婚礼上,有一个丫头一直躲躲藏藏不敢露面,她看着花轿从她跟前经过,又看到新郎抱着新娘入洞房,眼里充满着好奇和恐惧。她叫翠巧,跟47岁的父亲和弟弟憨憨住在一起。顾青来陕北,就是住在他们家。

顾青是从外地来的,他的到来给这户人家带来了劳动力,还有观念上的转变。当老父亲说到嫁女子的事情,顾青说现在已经不兴这个了,意思是不能就像卖东西一样把14岁的翠巧嫁给别人。“这世道得变变了”,在一旁烧柴的翠巧听到了他说的话,若有所思。在黄土地生活了那么久的翠巧显然从未听到这样的主张,因而很容易会因为这样的话而对顾青产生深深的敬意和迷恋。老父亲却反复说“庄稼人有规矩”,然后便走人了。这所谓的“规矩”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千百年的封建思想和禁锢,这与顾青主张的“变变”是格格不入的。实际上,这部影片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角力,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的人就会成为牺牲品了。

顾青白天帮翠巧一家下地犁地,顺便搜集他们唱的民歌。翠巧这才慢慢明白,原来男人还会写红字和缝缝补补,原本这都是女人才会做的事情。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响起了嘹亮高亢的歌声,这歌声充满了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翠巧在河边洗衣服会唱,憨憨放羊的时候也会唱,就连老父亲也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引吭高歌。他们的歌就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看不见的歌声和看得见的旷远土地相得益彰,而导演所追求的就是用启蒙者的眼光来看待这片净土。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翠巧对顾青越来越感兴趣。而当她得知顾青明天就走了的时候,她愣住了,她急着问:“不搜集歌了?不帮我爹犁地了?”随后焦急逐渐变成了失落,手里纳的鞋底也停了下来。最后她说“我有了”。她有了什么?是一种信念?抑或是一个决定?如果是决定,那么后来她的死就有了心理的依据。



奔流到海不复回

顾青临走的时候,翠巧等在他的路上,她用很大的勇气说:“你带上我走!”她已经做好了跟着顾青离开这里的准备。但是顾青说:“公家人有公家人的规矩,得领导批准了。”这话有点官腔了,如果是其他的影片,要想参军的人肯定会跟着兵哥哥一起去的。只是在那个时候,凡事都是要按规矩办事的。说道“规矩”,这和翠巧的父亲所说的“有规矩”又不谋而合了。正是这样的规矩,让翠巧投河自尽的。所以,公家的规矩和庄稼人的规矩都成了桎梏她灵魂的枷锁。顾青临走前跟翠巧说:“我一定再来。”翠巧这才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我信了。”

紧接着,影片出现了和片头几乎一样迎娶新娘的婚礼,只是这场婚礼的新娘是原本那个怯生生的翠巧。最终她依然没能拗过传统的规矩,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原本是一件悲凉的事情,但是这时出现了一场盛大的安塞腰鼓表演,这段表演是来自陈凯歌自己的构想,150人安塞腰鼓在苍茫的黄土大地上跳跃着,雄浑、苍劲,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喜代悲是这段表演给人的观感,这也是陈凯歌拍摄这部电影所用的独特视角,也由此展现给人们埋藏在黄土之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麻木、贫穷却极富生命力。

翠巧没能等到顾青再来就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死十分安静,只是慢慢的消失在了黄河里。黄河水将一个有心人的心剥夺去,留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静默。陈凯歌曾这样描述:“我们想表现天之漠,想表现地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脊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中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但翠巧的追求失败了,但影片结尾人们的求雨似乎是一种因果报应的结果。就像《窦娥冤》中的四月雪一样,炽热的曝晒也成了翠巧在僵化的禁锢之后对这个不公平世界作出的最后的反抗。

土地,窑洞,黄河,四个人。黄河是影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全片风格的形象概括就是“黄河愿望”。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就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般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反类型指数:

★☆



适宜人群:

学院派、怀旧爱好者



在线观看地址:

http://www.56.com/u80/v_NTMwOTQ3ODE.html



黄土地(1984)

又名:深谷回声 / Yellow Earth

上映日期:1984(中国大陆) / 1985-08-10(洛迦诺电影节) / 198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89分钟

主演:薛白 王学圻 谭托 刘强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Ziliang Zhang/柯兰 Lan Ke/陈凯歌 Kaige Chen

黄土地的影评

芋
芋 • 黄土地
绿鱼
绿鱼 • 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