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1-19

黄土地:时代的回声

听说很多人会来豆瓣down影评是么···我是新人···来玩玩而已···
《黄土地》是我国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第一部电影,科班出身的他刚一出道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部作品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许多大奖。他的灵感来源于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这部融入了柯蓝个人人生经历的作品也带给陈凯歌对那个时代的思考。
电影讲述的是1939年初春,共产党员的文艺工作者顾青被派到陕北寻找陕北民歌源头的故事。对于故事发生的地点,柯蓝这样写道“耳畔响起阵阵轰鸣,那是大山的呼吸撞击着沟壑,深谷张开了它嶙峋的巨口,吐纳着荒蛮、混沌、经久不息的回声。”但就在一个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着这样一群人民,他们质朴、少话、不识字,更被黄土高原上贫瘠封闭的生存格局和中国传统落后的文化所毒害着。
影片的开篇呈现了一个沟壑纵横、色彩浑黄的大远景,接着,一个男人的身影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向我们走来,然后,又逐渐隐没在黄土之中,这在无形之中给整部影片奠定了一个低沉悲凉的基调。在介绍完地理环境后,陈凯歌转而介绍人文环境,所以影片中的第一个事件并不是影片的主体事件,而是为后来情节发展做铺垫的一场戏——逼婚。与其说是逼婚,不如说是当地人的“习俗”,从人们漠然的表情和女孩无力反抗的神态,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父母包办婚姻的思想已经深入当地人的心灵。当男女双方被各家陪嫁人生拉硬拽的完成叩拜之礼时,我不禁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被婆婆逼婚的场景,两者是同样的悲哀啊,可笑的是,主婚人还在旁形式化的念到“两口子、一辈子,和和美美过日子。”与此同时,影片的女主人公出场了,她是一个身穿红夹袄的可爱的小姑娘,名叫翠巧,她从门口探出头,偷偷的观看这场结婚仪式,翠巧的背后是一副写有“三从四德”的对联,可见导演真是无时不刻的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在观众对电影风格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导演开始着力于主体情节。故事的主线是公家人顾青到陕北搜集民歌,他寄宿到一个三口之家,于是引出了另一条线索:女主人公翠巧的成长经历。当这两条线索交叉到一起时,一家三口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大多数农民追求的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就如片中的爹爹一样,嫁女儿的好处只是因为“婆家有的吃”,而从来不曾想过女儿真正的幸福。但是我们又如何能够怪罪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们不去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呢!在这种物质上不富足、精神世界又极度空虚的情况下,顾青的闯入无疑带给他们一次心灵的洗礼。然而,就在翠巧即将接受顾青带来的新思想时,本片最大的戏剧冲突出现了,用片中爹爹的话说就是“家家女子都是这条路”。虽然从翠巧一进门的眼神我们可以猜出接下来那“俗烂”的剧情,但是作为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本片的矛盾冲突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要数本片的摄影技术与声画技巧了。整部影片的蒙太奇剪切节奏缓慢。大量重复蒙太奇和空镜头的使用都是本片摄影张艺谋的拿手绝活。摄影专业出身的他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本片中张艺谋多用静态镜头去描绘黄土地的地貌形态,伴着极富当地特色的音乐而形成的声画同步的效果,让千沟万壑、满目疮痍的黄土地给人以极大地震撼!除此之外,热闹喜庆的唢呐声和人们面无表情的神态形成的声画对位的效果也同样让人难以忘记。记得有一组描绘打着腰鼓的延安人民向山坡上走来的长镜头,它是否预示着延安人民开放的思想即将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去拥抱这片黄土地呢?我想,是这样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成为时代的主流,而留给我们的只有时代的回声,和不断追寻回声而去的人们的思索。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一直备受文化界认可。他总能从某个小人物的身上折射出整个中国的现状,把历史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相结合。他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全面的,更具批判性也更凌厉。就如这部作品,虽是开山之作,但他独特的视听风格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使得《黄土地》取得了成功。

黄土地(1984)

又名:深谷回声 / Yellow Earth

上映日期:1984(中国大陆) / 1985-08-10(洛迦诺电影节) / 198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89分钟

主演:薛白 王学圻 谭托 刘强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Ziliang Zhang/柯兰 Lan Ke/陈凯歌 Kaige Chen

黄土地的影评

芋
芋 • 黄土地
绿鱼
绿鱼 • 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