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0-20

黄土地:生死轮回

生死轮回
-------浅析电影《黄土地》
远古的回音,依然在黄土地上回响,逝去的灵魂依旧在大地中流淌。那是一片无人打扰的土地,在那生活的人,从未离开。
80年代,《黄土地》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的,电影不在拘束于同一种题材形式的束缚,而是把视野转向对于人的关注,在一个大的环境下,人的思想,传统的观念都深刻烙印在世代的记忆。此片是的大胆的尝试,影片通过黄河流沙,少女出嫁,陕北民歌,贫瘠的土地,几大元素构成。突出生活在黄土地上人,对生活的理解,对苦难的承受,他们指望风调雨顺。可是,一代代人的命运似乎走向了轮回。80年代的中国成为历史发展的转变。电影的通过镜头,让人了解到,他们的诉求,也是全体国家的诉求,更深层次的是当时时代中国人渴望苦难命运的诉求,何为命运?所谓天注定的道路。何为改变?便是违抗陈腐的道路观念,追求自由的理想。这些成为电影主题最为可贵之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音乐细节的运用为电影的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刻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电影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完美的体现。细枝末节的段落音乐,成为了预示主题的关键。陕西的民歌的苍凉突出了主人公身世的悲凉,而民歌作为电影多次出现的民歌背景音乐则是人物,对于改命运的呐喊,及控诉。在片头女子出嫁,唢呐声响彻了整个山谷,故事序幕由此拉开,唢呐声用于红白两事。片头女儿出嫁,这是一件喜事。唢呐的欢庆声预示这一个美好的开始,其尖锐的唢呐声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调动了各方人关注婚庆的一个焦点。婚庆在于祝福。主人公翠巧闻声而来。传统下的包办婚姻似乎就如唢呐的浩浩荡荡开始。快节奏的音乐,从旁观人的角度,可以体会到翠巧的心情的忐忑不安,窥其内心也看唢呐象征束缚翠巧内心的一大屏障。唢呐声的尖锐,无一不刺激着翠巧。适当的年龄成婚这是她必须去遵守的规矩。唢呐的声虽是喜庆,但对翠巧来说,这声音甚是感到悲凉。声音氛围的营造出了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面的人麻木颓丧。以至翠巧想离开这种生活,便是思考后对自身宿命的违抗,向往先进自由的生活。总之音乐巧妙的表达出了角色的情感,也预示了剧情的发展。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艺术,最终表现其艺术性本质,归根到底,还说看他所包括的精神性因素, 人物精神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导演安排四个不同的入俄,四个人有不同昭示的意义。翠巧起初作为一个单纯的少女,身处花季年龄。对于婚嫁可说是似懂非懂。弟弟成为全篇最单纯简单的角色,与姐姐相依为命,父亲则成为翠巧难以逾越的壁垒。也可象征传统的老习俗,老规矩。作为消极的一方,自然希望子女的前途能够富贵,无奈下在姐妹年幼时就与别家结娃娃亲。而同时,姐弟的宿命就注定成为他们的悲剧。而顾青的到来,成为翠巧了解新世界的大门。至此人物引导来剧情的转折。翠巧正直青春年少,面对以后的生活她是矛盾的,而恰好“公家人”顾青成为她对于大山之外世界的寄托。而自己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走出大山萃的新婚颇具戏剧化,也成为她心中无法逾越的高山。以至于,她下定决心去延安寻求生活。传统的包办婚姻成为迂腐落后的代表,其特色不尊重当时人的意愿,人权的践踏,导致大多数的婚姻包办,反而不能带给新入幸福感,大多落成悲剧。如此反衬下,翠巧下决心独自去延安寻求自由。全片的主旨便是逃离天注定,寻求平等自由的幸福。翠巧在黑夜划船顺水而下,却被黄河吞没。人物的悲凉与本身天真可爱的形象设置形成对比,加重了宿命的悲剧性,又暗示封建礼教束缚下女人的悲哀命运。恰好揭示了本片主题。
古老的传统规矩,习俗,思想,成为牵制中国历史发展的阻碍。这源于文化中对人意志思想的奴役。衍生至行动思维上的麻木。片尾,祈神求雨的画面令人动容,而这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却深入人心。影片主人公翠巧豁出生命追寻的自由平等的过程伟大,表达出民族精神的不屈天命。这是导游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那些苦难的人们,那些追求幸福自由的人,在迷离的光影中,让观众难以忘怀。

黄土地(1984)

又名:深谷回声 / Yellow Earth

上映日期:1984(中国大陆) / 1985-08-10(洛迦诺电影节) / 1985-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89分钟

主演:薛白 王学圻 谭托 刘强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Ziliang Zhang/柯兰 Lan Ke/陈凯歌 Kaige Chen

黄土地的影评

芋
芋 • 黄土地
绿鱼
绿鱼 • 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