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形物语

本意上是不想写任何观后感,因为写起来很麻烦,细碎的东西很多
但是为了和好友分享心得,比起一条一条的聊天,还是直接都写下来要干脆一些

这部电影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直接当成两部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来看

一、一部无懈可击的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三幕剧

这是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表象。

我看过一些观后感,认为这片子是“同理心”,追求的是“政治正确”,因而觉得这个套路在无数真善美的电影中重复过了,毫无新意。

但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

以往的“美女和野兽”类型的故事,其重点在于“美女”和“野兽”。换言之,故事中的双方,一方是社会普遍价值观中的强势群体,一方是社会普遍价值观中的弱势群体。

故事的内核在于,强势一方发现弱势一方的不为人知的优点(通常是内在之美),“不嫌弃”“接纳”对方的故事。

这里面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一种“向下”接纳的高高在上的道德姿态。展现出是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正确”。

水形物语中,怪物毫无疑问是弱势群体,但是哑巴清洁工、老年不得志的GAY(这类人在歧视链里是什么地位相信不难想象)、黑人女子(且婚姻不幸),这些人原本就位于社会底层,从处境来说,并不比怪物好多少。

他们要获得与怪物的同理心并不是什么难事——至少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是如此。

当然,它更不是一个弱者互助的故事,互助的核心在于“互”,这部电影直到最后,采取主动的一方始终不是怪物。即便最后女主脱离了人类的范畴,也很难认为她得到了什么样实际的好处——她原本具备在人类社会生存的能力,并不需要这种救赎。

因此,电影的核心角色哑女的行为动机并不在“同理心”,而在于“好奇心”。

好奇心向往可能性。

哑女虽然其貌不扬,除了一个老GAY和一个黑女以外没有其他朋友,生活单调(连早餐都是日复一日毫无变化),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本身。靠着帽子在公车上睡觉,学电视中的人跳舞,以及在想象的殿堂中放声高唱,都表明了她对生活热情。

这个热情的极致体现在影片一开始在浴缸中自慰的情节中。

对性的追求是最普通的追求,而这个最普通的追求又往往是最首先被忽略的。哑女展现出的正常性欲望,将她作为“普通人”的属性推到最明显。

(影院版删掉了这个内容完全改变了电影的境界。)

怪物对她而言,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同情”的对象,而是一个让她产生了欲望的对象——这一点,从老gay见到怪物的眼神的一刹那的变化,再从黑人女人一瞬间就明白了哑女为什么高兴都能看得出来。

相信荧幕外的观众也有共识。

于是,这个故事至少在价值观上,就不再是多数与少数的接纳,正常人对异类的共情,而是一种更平等原始的吸引。

这种吸引,包含在超越常识的可能性之中。

因为对怪物产生性欲,显然是不理性的,因此在我们的常识中,也是“不可能”的。

女主与怪物的交合,自然而然,散发着原始的激情,同时也是压抑过后的释放,则打破了这种“不可能”,创造了出一种“可能”。

能够对未知的可能性怀有期待并接受这种可能,是一种莫大的“善意”,并且是一种超越了基础价值观的善意,能够推动自身以及整个族群进入更宏大的可能性中。

影片中的科学家,更直接的扮演了解说这一主题(对可能性怀有善意)的旁白角色。

这是立意的高妙之处,完全不同于美女与野兽,或者王子与丑小鸭的故事。它不脱离现实,也不搞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

你要是看上一个怪物,那一定是因为你想日他(或者被他日)。


从叙事来说,这部电影呈现出精巧的三幕剧的结构。

怪物的出现是第一幕。发展的高潮是反派决定解剖怪物。(为第二幕留下悬念)
营救怪物是第二幕,包含了准备工作和营救结果,以及营救之后的相处。(反派立誓追回怪物,为第三幕留下悬念)
第三幕则是以反派的角度展开追击,包含科学家身份的败露与最终的结局。

从场景来说,这部电影也非常偏向于舞台剧的构造。

场景以室内为主,并且相对单一。
女主家的公寓、怪物的实验室,这两个场景成为绝大多数的情节发生地。
即便是科学家与苏联特攻接头,乃至于后来被反派击杀,都发生在同一个简单的静止的场景中,有如舞台的设计。

这种构造,除了突显特定的美学以外,还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六十年代的怀旧感,将电影的内容以电影本身的质感来展现其表现的年代。

属于跨层叙事手法的一种。

在情节的推动上,依靠的是一个又一个,简单而充满灵气的解谜游戏。
如gay老头改动的年龄,之后因为墨迹未干而被识破。
用来毒杀怪物的药剂,成为科学家杀人的道具。
女主留下的日历,除了是一个让她心碎的倒计时外,也为反派找到他们提供了线索。

这种丢包袱的手法非常老派,但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因为这些包袱没有一处借助现代科技来实现,全部是“手工”的,既展现了年代气息,又展现出了舞台剧的气息。
这种气息,也成为影片“质感”的来源。

摄影和构图上的美感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幕中,与歌声契合的节奏,也完全是老式默片的手法——女主的手语也是。

而这种“小人物”的“小冲突”成就“大事件”的反差,也是舞台剧经久不衰的表现形式。

加上女主角的那段想象中的歌声与舞台,使整个电影呈现出十足的奥斯卡气场。奥斯卡本来就对这种舞台感很重的文艺怀旧范儿有所偏爱。(拉拉蓝、布达佩斯大饭店、鸟人、大艺术家,等等,都是例子)

另外,影片的价值观——好奇心,以及影片中主要角色(黑人、GAY、残疾人)所展现出的力量,也体现出了一种绝对的正确。

我认为评奖的时候,除了考虑技术本身以外,把题材和主题,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现题材和主题也纳入考量无可厚非。

就这一点来说,《水形物语》表现得非常出色。

因此奥斯卡给它,丝毫不令人意外。

但是我对它评价非常高,还不仅因为如此,还因为它在“表”故事中,还藏着一个“里”故事。


二、一个带有反基督倾向的新宗教故事


1、这其实是一个克苏鲁神话故事。影片中怪物的形象来自克苏鲁的Dagon,女主则是潜行者与人类的混血(克苏鲁神话中,潜行者多次与人类交配。女主脖子上的伤痕,飘荡在水上的孤儿,以及天生哑巴,都是在暗示这一设定)

这个设定也解释了女主为什么会对怪物产生性欲。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同一族,后者还是前者的族群领袖。

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个克苏鲁邪典电影。

2、Dagon同时是菲力士人的神。
反派男自比为参孙。
在圣经《士师记》中,力大无穷的参孙的敌人正是菲力士人。
女主,老gay,黑人女子,科学家,在这里全部都被隐喻为了菲力士人。

3、反派的手指象征参孙的头发,参孙被剪掉头发以后,失去了力量,遭到菲力士人的囚禁。
反派男第一次丢手指,被哑女捡到,恢复了权威,成为实验室最高领袖。
第二次在黑人女子家中,自己掰断手指,之后立刻被怪物击毙。

反派男的手指在这里表现出了一种人类的“完整性”,完整的人类是强大的,残缺的人类是虚弱的。

这个主题,女主也提到过一次。在她要求老gay参与营救怪物时,明确表示了自己是残缺的人。
而老gay虽然生理上不残缺,在精神上也是残缺的,被酒保羞辱后,也加入了怪物的营救中。

这种“完整”和“残缺”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类似人类补完计划的讨论,也反衬了影片最表面的主题,所谓主流人群,仅仅可能只是自以为的“完整”。

事实上,既可以在陆地呼吸,也可以在水中呼吸的怪物,显然更加“完整”。

4、参孙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上帝的子民,在这里成为了反派。
参孙的敌人们在这里反而是“好人”一方的代表。
呈现出一种反基督的意味。

亚马逊流域的土著崇拜鱼怪,隐喻了他们也属于菲力士人,属于异教徒。
菲力士人是大卫王诞生之前,犹太人在迦南之地的的主要对手。

反派男最后说出:你真的是神,也隐喻了对一神论(至少是现有的上帝)的背叛。

5、电影中虽然充满反宗教的意味,但却没有否定上帝。相反,它是对上帝的一种全新的解读。

反派男在说到怪物时,认为它是野兽。虽然它和人类长得很像,但人类是上帝以自己的模样为造出来的。反派男质问:你们认为上帝是那个样子的吗?

这个质问,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直到最后反派男说出:原来你真的是神(GOD,上帝)形成了一个对比。

比起人类,怪物才更接近于上帝的创造。

6、影片发生的故事是在六十年代初期。航天业刚刚起步。人类开始以超越宗教的眼光打量世界,航空飞行器证明了至高天上居住的不是上帝。
这是一个对宗教力量最薄弱的时期,科学作为一种新的信仰正在兴起。

因此,无论是将军,还是反派,都展现出一种无神论者的大无畏精神,面对怪物时毫无畏惧之心,将人类摆在了万物之首,解剖学成为最可靠的依据。

在这一背景之下,反宗教者回归,认识到神的存在,让故事再次回到宗教。这是一个循环进行的关于科学和宗教辩论。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电影中还有一处隐喻——怪物偷跑到电影院以后,电影院中上映的影片是《路得记》。路得是大卫王的曾祖母,象征着一种已经成形的宗教,开始发挥“权利”。
而且,路得(寡妇,非处女)也是依靠性行为来和波阿斯建立联结的。旧约中的这一卷,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上帝没有放弃异邦人。
看完电影后的怪物,首次展现了超自然的能力,为老gay治疗伤口,使他长出头发。
(但他一直没有试图为哑巴恢复声音。)

7、怪物拥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可以轻易杀死人类,且拥有复活、疗伤等神力。
但在面对反派男的时候,从来没有展示过这一力量,身体没有一次发出蓝光。

这说明了神的“慈悲”,将主题拉回到了新约中的爱。

8、该影片导演曾经拍过《潘神的迷宫》、《地狱男爵》,宗教、神话题材是他的专长。

这部电影的“里”故事,是一个披着克苏鲁壳的探讨“上帝”与“上帝的子民”究竟为何物的宗教邪典片,尤其是将亚伯拉罕的后裔抽提“应许之民”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做法。

同时,这个主题和表面的那个故事又构成了嵌套——上帝的子民还包括了那些菲力士人——老gay、黑人、女性、残疾人,并对什么叫“完整”的人,进行了一番隐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了影片的表属性。

————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水形物语》的一些看法。当然这个东西写得比较草率,实际上电影中还有更多的信息。诸如对“人类”与怪物“的界定(影片中反派拿怪物和苏联人、朝鲜人做对比)等等,甚至于酒保、老gay的老板、无处不在的绿色,都有一些隐喻待解读。

所以这个电影真的是很厉害啦。有些刻薄话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我想说啥。科科。

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2017)

又名:忘形水(港) / 水底情深(台) / 水形奇缘 / 水之形 / 水的形状 / 水无常形

上映日期:2018-03-16(中国大陆) / 2017-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7-12-01(美国)片长:123分钟

主演:莎莉·霍金斯 道格·琼斯 迈克尔·珊农 理查德·詹金斯 奥克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编剧:吉尔莫·德尔·托罗 Guillermo del Toro/瓦内莎·泰勒 Vanessa Taylor

水形物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