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11-01

社交网络:我们的时代精神?

简单的说,评论这部电影的剪辑、配乐、台词、故事,简直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从技术/电影创作层面上,这部电影是毫无疑问的绝对一流之作。所以,我打算节省几个比特的溢美之词,直接来看屏幕之外的被屏幕企图描述的世界,因为这部电影讲的东西太有意思了。

看过一些影评,可以说这部电影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题。很多人觉得作为传记片看抓住的是nerd=asshole、成功就要不择手段的吐槽,有人觉得是商场如战场、没有友情只有金钱的残酷现实,还有人视之为青春喜剧或网络时代的白描,也有人认为,其“试图探索的是创意的源头,发明的动机”。

1.聪明

有Aaron Sorkin做编剧,就像贴上了一块“那种”聪明的标签。
“那种”聪明,包括充满“高级”幽默的快速台词和交错得异常密集的故事组织方式,虽然这种聪明有时有用的过头而给人陈词滥调的印象,或者“高智商”电影那种可厌的姿态,就好像这本片里有些片段——基本都是各次听证会上的片段,比如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或阐述的问题,常常因为要给大段幽默的、或有特别效果的台词制造说出来的机会,而让人物发问或回答的方式很奇怪,有那么一两次,我会在这些台词里感到那么几秒钟的无聊——这实在是因为整个剧本一直太精彩和紧凑,才凸显出了这些瑕疵。
但是,整体上,Aaron的“那种”聪明,用在这个故事里是异常合适的。而且,那种“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所有人物的调调(动物虐待事件和实习生事件的内幕),一些和主线故事无关的小片段也闪烁着的残酷而有趣的洞察力(这片子能说的小细节太多了),处处调戏着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种种复杂的角落——这部片子命名为The Social Network的还真是应题,仿佛在主线路径上顺手埋下了无数刺人的玫瑰,让这片子变得丰富无比。

如果说这些只是组成了一个聪明的故事的话,我觉得TSN真正的智慧是其并不止于此,或者说其讲述的故事或许表面看来如此,我却想追问太多。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有(轻微但明显的)anti-nerd,anti-new-media的意图,有人表示了幸灾乐祸的赞同,有人厚道的觉得干的有些过分恶毒了,也有人觉得编剧像是一开始making-shit-up在Mark身上,而随着影片的进展在慢慢的将其洗白,或者借事情进展近距离观察“人性的无奈“(Eisenberg同学的演技也充分发挥了作用),一直到最后点睛之笔的“You are not an asshole, 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伴随着Mark“孤独的”呆望着不断刷新Erica的页面,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丝怜悯——一个多么烂俗的煽情方式。不过我在想,Aaron同学真的需要这么烂俗吗?

Facebook的产生源于Mark被甩且至今耿耿于怀?ok,maybe. Mark对Eduardo的抛弃早起于对Ed被精英俱乐部吸纳的嫉妒,这就有点恶毒的不太真实了。我不觉得Aaron真的想这样恶毒的揣测Mark,至少不是针对他。这的确是一部恶毒的电影,但geek或nerd或网络生存的新生代绝不是其吐槽的唯一对象(比如双胞胎去见校长那一段的表现,双方的表现都极其“精彩”,双方都愚蠢而又不乏道理,让人哭笑不得)。片子展示了人,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对的一面,有其对这个social network(包括现实的和那个网站)有所贡献的一面,也有其恶劣、自私、或愚蠢的一面。

除Eisenberg外那几张漂亮的面孔经常呈现的”无邪“表情,总让我觉得很想乐;当我还分不清电影对他们那种应该是年轻人才能呈现的“幼稚”到底是调侃(只是觉得好玩)还是鄙夷(终究对薄公堂了,还不是因为钱,谁都别装嫩)时,Edurado遗憾的背转身去又似乎是来真的了,哦,还有那些小聪明的台词呈现的虚拟感,总之TSN好像营造了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忽忽悠悠、伪装恶毒的迅速的讲述了这个故事,似乎在结尾之前,并未想表达任何价值判断。

也许这就是本片处理The Social Network的方式,每个人物都公平呈现,是非对错不予评价。片子借校长之口传达了对网络社交(这其实代表了整个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鄙夷,(或者说无知,要看你怎么看了。另外,其实“get another idea”的教训,如果不是在Facebook大获成功的背景下,其实何尝没有道理),又借Shawn Parker在Party上的狂妄之言吐露了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特色,live on the internet!片子叫The Social Network,却缺失了Facebook这个Network,这个观众本该期待的主角。因为那是不需要的,我们正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正在用着Facebook,无论有人怎样鄙夷这种生活方式,it is working! 无需评价,无需态度,这才是TSN最聪明的地方,我们只需要很酷的恶毒到底就够了——我想起了那个评论,twitter让你对陌生人产生好感,facebook让你对天天见面的朋友更加厌恶。

于是,就好像我觉得Mark反对将网站“卖”给广告这一点上的表现未必是因为“聪明”,他只是觉得那不够酷而已(谁说的来着,cool is the new smart),我觉得说TSN很“酷”,也许比说其很“聪明”更合适。

当然啦,那个烂俗的结尾嘛,则算是一种委婉的妥协,影片总要有‘一”个主题嘛,落在Mark身上好了,还首尾呼应一下,谁管那是不是真的。


2. 八卦

电影其实是关于八卦的,奥斯卡最青睐的类型传记片就是关于八卦的,整个娱乐业都是关于八卦的,Facebook也是关于八卦的。这部片子,更是关于八卦的。

八卦的娱乐性在哪儿?看如今上百亿身价的Mark当年如何被人甩,如何剽窃,如何背信弃义,如何形单影只,看围绕Facebook的那些权利斗争,真真假假,那么年轻的权力斗争——华尔街那套早就落后了,所以你没看《华尔街2》才如此陈腐无趣吗?这就是八卦带来的愉悦。人们想知道别人如何成功,如何成功而不幸。

可以说,本片八卦的非常到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淡薄,反而从Mark那面无表情里生出的虚无显得还更有人情味一些!成功背后如此多曲折隐秘,于是,“影片最核心的东西,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这部分,留下了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最具有价值的八卦类型,是男女关系。作为一个geek,Mark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商机”的洞察力,无论是对吸引外校女生结交哈佛男生这样的点子重要性的敏锐嗅觉,还是增加“感兴趣”按钮的灵敏直觉,虽然片子有意(恶意)呈现的是(Mark让)Facebook始终在围绕着男女关系打主意,却不妨碍这也是现实(有人说整个网络SNS,包括即时通讯,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服务于此)。

所以,哪怕零星的影评不满意本片女性角色的缺失和符号化,也不能抹杀本片八卦的最大价值所在,就是,八卦,其实是真实世界的镜子。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自身,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科技的改变,我们的情感方式、人际关系、行为和伦理,都在里面。而TSN是如此丰富的一个八卦,有人说其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这话说得一点儿也不大。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电影里的故事环境离我很远很远(哈佛、男追女、剽窃可以得到赔偿、点子真的可以卖钱,还有facebook),我却还是联想到了最近的360和QQ之争,也许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吧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2010)

又名:社群网战(台) / Facebook的故事 / 脸书狂潮 / 该页无法显示(豆友译名)

上映日期:2010-09-24(纽约电影节) / 2010-10-01(美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 安德鲁·加菲尔德 贾斯汀·汀布莱克 鲁妮·玛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阿伦·索尔金 Aaron Sorkin/本·麦兹里奇 Ben Mezrich

社交网络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