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奥本海默》,3个小时的时间对于大部分人说,可能是一场煎熬。大量的对白戏和搅乱的时间线。事实上我看的时候就有超过10个人离场。
因为如果你在不知道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制造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过程的人物、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你可能真的会一脸懵逼。
我没有觉得这电影很牛逼,但觉得它给我呈现了还可以这样讲人物的传记电影。
它“不好看”,不是说内容本身。而是它呈现的方式还是有门槛。它像一杯你喝之前根本不知道度数的白酒,在你一再续杯的过程中,反复高潮,到最后后劲上头,才发现这酒牛逼,浓度大得惊人,不是一般人能喝得了。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讲美国的建核大业——曼哈顿计划,以及这个过程中核心人物——奥本海默的成长、挣扎,各种科学人物、政治人物轮番登场,目不暇接。
这电影之后,客观上我感觉奥斯卡欠导演诺兰一个奖杯,能用自己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来重构庞杂的人物线索、细节和情感。
印象最深的戏是呈现核爆的那十分钟,真的有生理反应的紧张和局促不安,配乐、镜头语言和演员之间的配合一气呵成。
还有到了贯穿始末的对奥本海默的审问戏,最后收尾的震撼,都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原子弹是“裂变”的技术,而政治的博弈和人性的弱点,也是社会“撕裂”的艺术。
一个既结束了二战也从此改变人类世界的科学家,他内心的道德、欲望的纠缠、人性的思考,都像一个个原子一样裂变和轰炸。
而他为国付出换来的被剥夺国家安全许可,被扒光了被审视拷问的侮辱,最后政治家为他戴上勋章,恩怨一笔带过,又是何等的讽刺。
奥本海默总说:“我成了世界的死神。”
但其实我觉得还是杜鲁门说的对,
真正沾满鲜血的其实按下按钮的人。
政治在背后嘲笑。
而现实已经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