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mm胶片IMAX可以提供极致的解析度,但无法掩盖立意上的掉帧


核爆戏中,点火的那一刹那,地平线上出现了巨大的视觉奇观,人们陷入天堂一般的狂喜;但在几秒钟后,冲击波来了,巨大的声浪如地狱亡灵一般嘶吼着,人们感到恐惧;当周遭都平稳下来,欢乐又改变了一种形式,人们被重新占据了。

核爆戏中,点火的那一刹那,地平线上出现了巨大的视觉奇观,人们陷入天堂一般的狂喜;但在几秒钟后,冲击波来了,巨大的声浪如地狱亡灵一般嘶吼着,人们感到恐惧;当周遭都平稳下来,欢乐又改变了一种形式,人们被重新占据了。

诺兰用光和声音的速度差,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构建了一个巧妙的隐喻。人类首先感受到战争的狂热,之后才是战争本身;而战争过后,是劫后余生的欢快和侥幸。

观影中最令我愉悦的,是诺兰用高超的视听技巧和剪辑艺术构建了多重对称和隐喻。裂变和聚变两条故事线,名字里也藏了梗。通过聚变,氢弹能释放比核弹更大的能量,但需要依靠一场小型核弹的裂变来触发。聚变是裂变的果,氢弹是核弹的果,政治压迫是曼哈顿计划的果。人心之恶,在链式反应下,相比于核弹,其恶更甚。而且,无论是曼哈顿计划之中还是之后,奥本海默都反对研究氢弹,“聚变”既破坏力惊人,又那么的没有必要。

普罗米修斯因盗火而受难,这层寓意在开篇就被点破。穿越互文的表象,更深层的,自负和自毁在他身上并生。“没人在意是谁造了它,只会骂那个扔了它的人,是我下令扔的,负责的是我不是你。” 杜鲁门怒怼道。奥本海默却认为,自己才是那个释放原力的人,他完成了崇高的自我建构。“你当时为什么不反抗?!”妻子质问道。奥本海默失语了,他把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视为炼狱,以此完成对人类犯下罪行的救赎,他选择了殉道式的自我放逐。

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计划的动机,却借由斯特劳斯之口说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造,他好出风头,他本性如此。” 在洛斯阿拉莫斯,奥本海默身着军装得意洋洋,却偏要说是别人让他穿的。动机根植于奥本海默的名利心,或者更冠冕堂皇的,他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另一面,如果再来一遍,他还是会为此深深忏悔。矛盾在奥本海默身上统一了。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一个人可以既是又是,“这怎么可能?”学生问。“这就是量子力学。”

有一类差评,是指责诺兰,本来可以正序地讲这个故事,但非要剪得稀碎。这完全没批评到点儿上,因为这是诺兰要构建的戏剧冲突模式决定的。诺兰从传记文本中提炼出了双雄对立的冲突模式,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作为双男主,前者的秘密审判为裂变,后者的听证会为聚变,两者平行发展,期间穿插回忆,插叙奥本海默的生平。在原传记中,施特劳斯其人出现的很晚,但诺兰要将其定位为奥本海默的对手方,且同时要兼顾核爆戏、秘密审判戏、听证会反转戏的多重高潮,都出现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小时,那就必然需要如此剪辑。

问题在于,双雄模式适用于《蝙蝠侠》,但放在《奥本海默》就显得太扁平太粗线条了。漫画人物相对符号化,镜像化的对比能赋予影片结构以哲学意味,但这种技巧应用在复杂多面的真实人物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此外,施特劳斯一介小人,其人的历史重要性并不足以与奥本海默并立,作为对手,分量远远不够。诺兰用野心家的图谋被揭穿的桥段,试图让观众产生爽感,将全片最后一次推向高潮。但是,斯特劳斯被搞倒搞臭有那么重要吗?

有一种辩护,施特劳斯作为反面形象,并不代表他自身,而是当时政治环境的缩影。这样一看,影片的黑白对照就不再是人物与人物的对照,而是人物与环境的对照,这样就加重了对手戏的分量。施特劳斯的倒台,反映出万马齐喑的大环境下仍有正义之士奋力呐喊,科学界的良心尚在,政府的良心尚在,JF肯尼迪的名字像是一道希望的光,暗示着奥本海默即将被平冤昭雪,奥本海默所爱的这个国家,值得去爱。

但是,考察全片精心设计的结构,这样的辩护就出了问题。影片开头,爱因斯坦愠愠不快,对施特劳斯的招呼置若罔闻,心胸狭窄的他以为奥本海默从中作梗,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之后的同位素事件更推波助澜,施特劳斯欲除之而后快。到影片终章,诺兰才把这个谜题解开,原来他们根本就没谈论施特劳斯,冷落来自于他的臆想。开篇伏笔,终章解扣,同一场景下的两个视角,影片就像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形成了闭环,这一设计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赞叹诺兰的巧思。然而,恰恰是这个“妙笔”,使影片落入小乘,奥本海默遭遇的政治迫害被高度个人化了。

仔细考察奥本海默的悲剧性,微观原因是人物自身的矛盾,中观原因是人物在环境中的错位,宏观原因是国家和社会大环境的分裂。奥本海默既向往个人功业,又心系人类命运,给自己套上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德枷锁;奥本海默既迷恋政治表达、享受权力本身,又不热爱和擅长斗争,在冷酷的政治计算下显得幼稚,在残酷的政治倾轧下难以维持体面;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核弹的假想敌发生了变化,反法西斯的正义性被虚无的意识形态斗争所取代,原本的国际同盟分裂了,美国国内的政治派系也陷入分裂,国家功臣被迫自证清白,与历史上的自己划清界线。

宏观环境是文艺作品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座,作品立意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让观众同情历史人物的局限,才能显示良心和勇气是那么可贵。可惜影片在这方面着墨不够。同样是个人视角,《窃听风暴》对于大环境的氛围渲染堪称个中翘楚。对于一个3个小时的影片,我们有理由期待诺兰做到更多。

70mm胶片IMAX以更大的解析度而受到诺兰推崇,旨在让观众看到更加清晰更加丰富的内容,获得沉浸感。导演用极限的画质、凌厉的剪辑、过载的文本,构建了一个由镜子和回廊组成的迷宫,让观众沉迷其间反复探索。可是一旦我们从细节抽离,锐度消失了,整体却显得模糊和失焦。这是专属于技术天才的遗憾。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