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的期待值很高,国外上映早的缘故在观影之前就已经大概了解内容。期待值拉满风险阈值也随之提高所以真走进电影院时也做好了准备,很可能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结果诺兰再一次用作品像我证明了他的才华和实力,奥本海默完全超出我的预期。

众所周知传记片很难拍好,于商业电影而言传记题材过于小众,拍的太写实就成了纪录片,不写实又会被人诟病篡改真实历史。对于观众而言亦是挑战,通常一个有话题的人物生平要么伟大要么悲惨,所以观众在观影前便预设了影片内容,即歌颂或者批判,但凡不这么做影片便没了戏剧张力也就没有刺激神经的点。

而诺兰不同之处在于,他选的故事本身就充满刺激,虽并不像以往的科幻类型让人产生极强的探索欲,但首颗毁灭性武器的诞生也足够充满戏剧张力。实际上诺兰讲故事一直有个围绕着的中心主题,执迷于能引发思考的人性复杂部分,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亦或是善恶几乎都不是从影片开头就呈现出来的,而是随着剧情推进让观众带入角色深切体会到这种感觉。大概也是因此他的电影才会有嚼头,每次看都会发现新的细节让人一遍又一遍的慢慢咀嚼下咽,产生共感。

这次他呈现的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故事,也是一场视效盛宴。选择使用IMAX胶片摄影就是选择最强画质,观影过程真切感受人物的故事在眼前上演。出现频率极高的特写怼脸镜头,放大了演员面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因此格外考验演员的演技。无论是饰演奥本海默的基里安还是反派RDJ都贡献了精彩的表演,基里安对奥本海默的演绎也是这部影片很打动我的原因之一,意气风发的学术天才到背负“罪名”的垂朽老者,奥本海默传奇般跌宕的一生被他演绎的跃然眼前,我深切体会到了他年轻时的骄傲也感受到他沦为殉道者时的屈辱。奥本海默本身就是矛盾的,矛盾于理论认知于现实世界局势的偏差,因此最终也变成了政治游戏中的棋子,任人摆布。他并不是不聪明只是不世故,他的思想过于自由先进因此不适合参与政治,而不作为又违反了他的本心。正如他的伯乐格罗夫斯将军所言:他像个中学里的男孩,正直又单纯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电影上映后很多人都因大段的台词而产生倦怠,可我认为恰恰因大量堆砌的台词才使得这部电影变得完整细腻,角色刻画的更加鲜明,配合演员功底和语气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明立体,即使在影片结束时你并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也几乎能记得他的特点,这才是好的人物塑造、好的演员表演。

我很喜欢这次奥本海默的画面呈现,实际上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诺兰的拍摄手法无论是构图还是人像。由于题材的特殊性整部电影也充斥着一个元素“爆炸”,爆炸是鲜艳炙热的,所以从拍摄手法上黑白的视角也恰好印证了这点,画面彩色时是奥本海默的视角,也是他传奇一生的外化展现,刘易斯视角则采用黑白,清晰交代人物立场的同时,也代表了在主视角下刘易斯的出现造成了奥本海默后续沦为殉道者的悲剧部分。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个人的过度解读,不过即使不存在这个寓意依然不妨碍双叙事的交叉剪辑手法已经十分优秀成熟的事实。

就算抛去故事、视效拍摄手法不谈,单从音效原声方面,奥本海默已经是高质量的呈现。诺兰与之前合作过信条的配乐师路德维希再次合作,在电影剪辑的过程中随时调整音效的呈现,使之更加契合画面,如果在杜比影院或者更好的影厅,影片中爆炸时椅子也会跟着震动产生共鸣。让人产生声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真正的进入电影而不单单是观看电影。

最后,仅站在个人的立场多嘴几句,关于有些认为电影门槛太高看不懂而批评作品的人。电影是一门艺术,而在我看来艺术本身就不是大众化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如此。虽然无论国内外都有要做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种“口号”但口号毕竟只停留在口头,艺术就是充满门槛的。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意见实属正常。这并不代表谁比谁低俗或者高雅,同样的过于群众化的评论也不能作为艺术坚定的标准。

当代社会节奏下能静心体会欣赏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需要的只是奶头乐罢了,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指望这些人去评价艺术作品,无疑于让李元霸批改白居易。

ps:个人真心希望这部作品能获奥斯卡,无论是音效、主角、配角,它都值得也担得起。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