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看《奥本海默》很可能会被3小时里密集的角色和台词轰炸得眼花缭乱,这既可以是享受也能是种折磨,这是近年来我首次二刷的片子,当然不仅是因为喜欢,更为捕捉第一遍观影时没注意的人物及细节。

二刷我更关注主角以外的角色,可能和大多数影评更关注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施特劳斯不同(虽然大家都说唐尼这次颇有“奖相”,但我个人觉得这个角色塑造得不算成功),其中最让我回味的配角是由本·萨弗迪饰演的爱德华·泰勒(不是发胖的汤姆哈迪)。

演员与本尊

我想观众很容易把泰勒和施特劳斯,一起归类到迫害奥本海默的“反派党”,影片结尾借大卫希尔在提到爱德华泰勒时,将他对奥本海默的“落井下石”归结于科学家间的妒忌,此时给到泰勒的镜头中他的表情尴尬狼狈。

作为唯一在听证会中做出不利证词的科学家,他之后确实广受美国科学界诟病。在我看来他似乎和奥本海默存在某种相似的矛盾,同样带有天才式的自负和偏执。

才华妒忌?权力之争?立场矛盾?是什么让泰勒和奥本海默走到“对立面”?为什么我们又能在影片中能感受到俩人的复杂羁绊。

第一个站在地狱门口的人

泰勒的出场戏在洛斯阿拉莫斯的项目启动会上,他不顾奥本海等人齐再开始的指令,急匆匆冲进会议室坐下,满头大汗一身狼狈,在会议开始前打断正欲发言的奥本海默,将自己的计算结果给大家传阅——那份原子弹或将点燃大气层毁灭全世界的计算结果。

这段剧情最让我回味之处在于,尽管之后这个结果被“推翻”,但在验算前其实没人敢断言真假,此时泰勒作为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可能毁灭世界的人,他当时的心情该是如何呢?在这场戏中我们能看到他的紧张焦虑,以及因此产生的鲁莽。

美国后期公布的计算报告

当我去搜索资料查证时,发现爱德华泰勒的确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是因为他早早开始盘算核聚变炸弹的可行性,所以对爆炸效果测算更为敏感。因为他是最想造“超级炸弹”的人,所以最先站在了核灭绝的地狱门口,想想真是有点黑色幽默。

在奥本海默找到汉斯·贝特重新计算之后,结果显示仍有百万分之三的可能性,原子弹会毁灭世界,一个足够小,小到接近于0的概率对吗?诺兰说这正是促使他拍摄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他认为尽管当时科学家们得出了这个概率,仍继续制造了原子弹,这是非常有戏剧性,且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

我听过一个说法:科学家的接近于0,在工程师眼里就是0。影片上映后,我看到有专业人士认为“点燃大气层”这个冲突点有些哗众取宠,利用人们的核恐惧心理来引起关注。很难设想如果当时公布了这个消息,纳粹是否会继续研发?美国人民又是否会同意花几十亿美金在这个项目?或许什么都不会改变,只是多了群抗议的人和一些社会混乱。

进入现代社会,国家(尤其大国)的能力之大是空前绝后的,其中包括建设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毁灭的能力。当国家在使用权力和发挥能力的时候,是否能达到低于百万分之三的容错率?我想哪怕千万分之三的差错,对于个体来说可能都是灭顶之灾,所谓时代的一粒沙,个人的一座山也是这个道理了。

我猜爱德华泰勒在看到新的计算结果后,应该是如释重负的,这场地狱之门的乌龙旅程似乎没让他觉得后怕,在原子弹的理论可行性被确认后,他感到百无聊赖想立刻尝试设计威力更强的氢弹,他的疯狂中透露出纯粹,库布里克大概也不算太冤枉他吧。

试爆成功时,在场人第一时间几乎都被震撼到呆滞,之后开始狂喜,但泰勒是直视爆炸且第一个露出微笑的人,甚至是在点头微笑,我在内心感叹:“这疯子是真爱搞爆炸啊。”那满脸没抹匀的防晒霜让他显得更加“奇爱”了,他是真的做到了“停止焦虑唯爱爆炸”。

爱德华泰勒的致命二连问

“Would the Japanese surrender if they knew what was coming?”(如果日本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他们会投降吗?)

“Nobody knows what you believe. Do you?”(没人知道你相信什么,你自己知道吗?)

听证会上的罗博的确是个精通审讯技巧的索命鬼,但我认为全片中奥本海默遭遇的最狠辣的两个问题都是来自泰勒,因为它们戳穿了奥本海默的“虚伪”,这也是我认为诺兰在考虑泰勒的演员时为何那么慎重的原因。

当原子弹被装上卡车运往军方时,奥本海默“天真可爱”地问将军:“需要我一起去曼哈顿吗?”老哥此时属实有点拎不清了,试爆成功的那一刻原子弹已经不属于这些科学家了。

此时爱德华泰勒双手插兜,一副早已看穿一切的模样踱步而来,用戏谑语气问出:“如果日本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他们会投降吗?”什么叫下克上,什么叫杀人诛心,他太懂了。

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在此之前,奥本海默经历过几次道德争论?

第一次是好友拉比来访,洛斯阿拉莫斯还在搞基建,面对身着军装一脸兴奋的奥本海默,拉比愁容满面地拒绝加入,他不希望现代物理学的百年基业,用在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那时奥本海默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说如果让纳粹先造出原子弹会是更可怕的事,这让他轻松说服了拉比。

圣诞节时玻尔现身,此时项目正顺利进行,他面色凝重告诫奥本海默务必要让政客们明白,原子弹不是新武器而是新世界。不过他实质上对核武的态度是偏正面的,因为他一进会议室就问“炸弹够大吗?”奥本海默回他“大到结束这场战争?”玻尔说“大到结束所有战争。”他们都相信核武器能带来和平。

紧接着德国投降,科学家们试图呼吁终止项目,这时奥本海默没了成功在即的兴奋感,冷峻地说“德国投降了,日本还没有。”大家表示日本撑不了多久,奥本海默使出绝杀句“They won’t fear it until they understand it, and they won’t understand it until they used it.”他把玻尔的话术一番修饰,将原子弹的军事打击作用上升到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再一次说服了人们。

所以西拉德说奥本海默是优秀的科学推销员,他善于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领导。但他这样的把戏只能和同样“单纯”的科学家们耍一耍,一旦到了政客面前就有点小儿科了,奥本海默说会试着去劝说那些政客,西拉德笑说你说服不了任何人,你甚至说服不了你自己。

截至此时,所有的道德顾虑都被奥本海默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消解了,整个影片诺兰对奥本海默的心理刻画一直是比较模糊的,在与他人以及自我的反复拉扯中,我们很难得到某种定论,个人认为这也是诺兰较之前更上一层楼的地方。

泰勒的问题却是最尖锐的,他提问时语气带着点调侃,透露出些等着看好戏的无情,同时又有种事情脱离掌控的无奈。某种意义上导演是借泰勒之口,让房间里的大象现了形。

奥本海默试图再度使用绝杀句,他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说“我们在这里做的一切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和平”,但此时他眼里已经没有之前那种笃定了,像一个在给自己犯错找借口的孩子。

然而这话唬不住泰勒,因为他太清楚裂变之后必将迎来聚变,原子弹不会是终结,所以他继续用熊孩子的口吻回复“直到有人造一个更大的炸弹出来。”他试图提醒奥本海默核竞争在所难免,他以为奥本海默听懂了自己在说什么,所以当奥本海默后期转变态度开始阻挠研发氢弹时,他愤怒发出第二个质问:“没人知道你相信什么,你自己知道吗?”

我不认为泰勒在听证会上的发言全然是刻意构陷,当然他显然不愿奥本海默继续掌权影响氢弹研发,但他更难不对奥本海默的言行感到困惑啊,明明造原子弹的是你,支持我研究氢弹的也是你;明明我们都知道氢弹造得出来;明明苏联都造出原子弹了,我们已经没有核优势了......你为什么这会儿突然“变节”了?

问题在于奥本海默不仅懂了,他更怕了,人类拥有了自我毁灭的能量,他怕即使百万分之三的概率打起核战争,人类就追悔莫及了,何况物理学上的百万分之三或许接近于0,但人类的战争从未真正停止过。

奥本海默之所以能和泰勒握手,并不只是因为他像凯蒂说的“绅上天了”,而是他完全能理解泰勒的想法立场,很难把泰勒视作叛徒,同样的泰勒也没把奥本海默真当成敌人,这和片中施特劳斯的“小人长戚戚”区别还是很大的。

有意思的是,奥本海默一生未曾对日本的原子弹爆炸做过公开过歉,而泰勒则非常讨厌自己“氢弹之父”的称号,且一直声称人们过分强调了他在氢弹项目中的作用。我想旁人很难完全明白这两人内心的想法情绪,令我这个普通人感到遗憾和唏嘘的是,这两人最卓越的科学成就似乎都诞生于曼哈顿计划之前,之后的他们都无法再彻底回归曾经最痴迷的科学研究。

过多的时间用于扮演政坛说客,过多的精力花在思考战争与主义,这不能不说是两人共同的悲剧之处吧。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