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小时还是一如既往、甚至比信条更胜一筹的信息爆炸,对时间线的紧密操控,织了一张政治、人性、宇宙科学元素交错的巨大的网。这也让很多抱着一众来看热血片的观众很难集中注意。这也被许多人评为“对通俗手法的刻意放弃”,而是通过一种理性到可怕的碎片式剪辑,交叉叙事来完成一种纯度极高的文字游戏,而完全拒绝通俗地、直白地表达情感。这与在国内观众普遍审美下对于“公众英雄”的传记式电影几乎可以说是完全背道而驰,因此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困惑。
但是到了第三个小时终于还是回归了正常的手法,这张稍不集中注意力就会感觉毫无逻辑的网终于猛然收缩,最终还是落到了诺兰本人述说的“核恐惧”的主流价值观上。但是从我比较个人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时间线其实展示出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无论是核给世界带来的或和平或毁灭的不确定,政治博弈的尔虞我诈,还是奥本本人的去脸谱化的复杂人性(从爱情、对核的态度、以及史特劳斯最后揭露的虚伪这几个方面全片都在展示),无时不刻都处在-种paradox悖论之中。正如诺兰本人在采访中说“我对在某种意义上被悖论囚禁、受悖论摆布的角色感兴趣。而这种多棱镜式的展示方法同样也给予了我们更多拓展思考的可能性。
抛开一切理性分析,奥本海默电影本身的主题的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恐惧从未消失的世界”,核带来的恐惧和不确定尚未消失,未来人工智能,信息爆炸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或者恐惧。这是奥本海默思考的,也是留给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