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线索,一条奥本生平的正常线,一条是讲述剥夺他最高安全权的那场闭门听证会及之后的事情,将后半段的生平从生平中独立出来,同时辅以爱因斯坦的工具评价作为影片的线索,而转折就是那场最高安全权的审判会。
直到现在我都没明白这最高安全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在我印象中《芯片战争》中也提及张忠谋拥有最高安全权,我想对于奥本来说,这就是他从政的一种凭证。而这种凭证的丢失,也代表着他的政治生涯的彻底结束。如果没有剥夺奥本的权力,没准走上内阁的就是他。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拍这样一部影片,讲述一个天才的截然不同的两端时期,我想更多的和导演自身的经历有关。当一个赚钱的导演,在遭遇一场血本无归的惨败的时候,他会经历过山车,他会感到截然不同的对待。于是,他从书籍中找寻自己的慰藉,可想而知,和原来片方分离想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故事。所以奥本海默有可能是诺兰自身的一种映射,他想必也明白自己是一个工具,毕竟近似神明的奥本海默都是如此,更不要说一个服务于娱乐大众的导演。可悲的是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工具,同时自知自己的命运是一件比经历命运更加悲剧的事情。
当奥本放弃了研发武器,开始做大众意义上的尸位素餐之事时,在美苏冷战开始的时候,他的位置就有点保不下来的。
为什么表现出一种殉道者的角色呢?我想有没有可能,奥本只是在演示自己的失败,对氢弹的错误理解,对荣誉的过分沉溺,他享受自己的成就,也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到最后,只能通过含糊不清的表述来掩饰自己本来的想法。一个明白听证会的真正目的的人,选择如此,想必有着些复杂的情感、不得不妥协的原因,就电影中多次暗示的那样奥本本身的想法没人知道。
核弹爆炸的内疚想必不是真实的原因,他习惯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到最后连自己亲口说出真实想法的时候,也没有人相信了,他伪装地很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反败为胜。
奥本海默,一个荣誉加身的传奇,作为原子弹的首席科学家,整个项目的实际管控人,他在那个小镇被奉为神明,在后期中,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明,即使没有支持氢弹,即使树敌无数,到最后还是能赢得科学界的尊重,赢得政治的认可,虽然一场听证会之后一切都彻底转变,但是有没有可能所有的一切都在最初埋下祸根呢?
毕竟在冷战时期和杜鲁门主义的时代,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无法想象,他会在那个位子上常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