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难用评价《封神》的八股文体书写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因为对我而言它在制作层面无可挑剔。《奥本海默》并无让我心醉神迷的表演,或是震撼无比的场面——但这一版本的奥本海默形象却着实打动了我。奥本海默是繁星之一,但并不像图灵等人一样,被赋予浪漫化的标签与形象。经由他手,美国得以主动消灭日本本土的大量人类。而他在曼哈顿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也与电影中的“美好”丝毫不沾边。
影片中的奥本海默,似乎很符合儒家“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尽管在实操层面出现了一些小偏差。将关键节点选在关乎人生走向的一场内部调查,想来也是影视化表现他整个人生的最佳场合。在”非专业人士“无数刁钻的问题中,奥本海默其人、以及他与世界的关系得以展现。
尽管电影中发生的事件大部分在《教父》电影之前,但我仍愿意称之为”新时代《教父》“。有一个很流行的影评观点:《教父》教会男孩如何成为男人。而我认为《奥本海默》教会当代的男孩如何成为男人。尽管出于正确,我很想把这句话中的男人修改为人,但我并无权力替代另一个群体说话,那还是称之为新时代《教父》吧。毕竟女孩子们有《芭比》可以作为精神寄托。
诚然,奥本海默是个天才,他的成就与诸如我的芸芸众生本该没有联系。我作为庸众的一员,也似乎没有资格以这样的伟人为榜样。而我认为《奥本海默》所表现的人物特质是抛开了成就与天才的。银幕上的奥本海默,在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之前,首先成为的是他自己——一个格物致知,心系世界的人。不同于反映前现代社会关系的克里昂阁下,奥本海默博士似乎更加贴合后现代的男性个体。在内部审查中,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婚外关系都成为引爆后半生的按钮——正如社交媒体时代稍有不慎便浑身赤裸的人。影片中麦卡锡主义所映射的也正是死刑起步的社媒公堂,ta们不需要法律精神与合规程序,只需要赢和让对方闭嘴。奥本海默并不屈从于这样的新秩序,”让先生赴死“——他选择成为那个先生。
爱因斯坦在那片草坪上为奥本海默预言了未来,一个”世界末日“。他们建立的一切都被洪流席卷摧毁,但这无法改变其功业以及自身的存在。男孩们,不要试图变成奥本海默,但成为奥本海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