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影院看诺兰的作品,对于议题宏大沉重的《奥本海默》,我在观影前预习了好几天,然后满怀期待走进影院。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不论是对于理科知识薄弱或是人文历史了解少的人来说,都是有门槛或者说有一定理解难度的。比如我作为一个纯文科生,完全无法理解铀元素裂变聚变链式反应各种概念,我只能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体会时代转折的触目惊心以及深厚复杂的政治曲折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一、技术感受

对于《奥本海默》,我是怀揣着看到像《阿凡达》一样的炫酷镜头的期待的。也果然没有失望,全片的运镜转镜头,不论是空镜还是特写,都非常成熟流畅。

诺兰的电影实景拍摄一切,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在imax厅的视听包裹下,几乎整个厅都是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那一刻的爆炸,实在是太震撼了,椅背都在震动,以至于那两分钟内我打了两个冷颤,这种极致的视听体验就是imax的价值所在。这部电影,一定要走进影院去观看。

二、人物传记的精彩表达

双线并行,彩色是奥本海默本人主观的剧情,黑色则是客观的他人视角,预习过就很好懂。这种叙事方式无疑增加了单调的人物传记的丰富以及精彩程度。

从奥本海默视角来看,他沉醉于理论物理,辗转于各政治派系,然后等来了自己的人生际遇,成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然后内心备受熬煎,在成就与愧疚的复杂情绪之间来回拉扯。他的一生伴随着原子弹的诞生走到巅峰,又在原子弹轰炸日本后,和原子弹一样被世人憎恶,最后黯然退场。

从他视角来看,奥本海默本人缺乏政治敏感性,我行我素,对于自己在意的与不在意的东西态度天差地别,他是不忠的丈夫,不支持本国利益的可疑美共分子。

最后双线并轨,听证会剧情把奥本海默的一生推到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就像爆炸后的原子弹,在极致的绽放和绚烂后,留下一片烧焦的、黯然的土壤。

这样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彩,以至于三个小时的电影结束后,我们并不感到这三个小时有多么漫长,甚至希望那些过瘾的高光剧情能够来一个encore,重温一下观影时的极致的体验。

三、科学与政治从来密不可分

真实历史背景下,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二战期间,此间nazi火焰正盛,美苏互不对付。这是奥本海默面对的真实境况。全片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奥本海默本人从不避讳与政治产生关联,他与美共的人交往,响应工会号召,资助犹太裔科学家。即便被联邦调查局怀疑是美共分子,但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格罗夫斯仍指定他成为曼哈顿计划负责人。

与他相反,有一些科学家比如影片中的劳伦斯十分忌讳学术研究与政治产生任何关联,他明确表达了对奥本海默在教室号召加入工会行为的不满。

实际上,科学和政治从来密不可分。科学家以为自己只是从事独立的学术研究,但是奥本海默始终清楚,他们能研究出原子弹,但从没有权力去决定原子弹如何被使用。

奥本海默向杜鲁门敞开心扉时,杜鲁门傲慢地回应说,向他们投放原子弹的是我,恨的也是我,还轮不到你。政客的傲慢宣明了科学研究实际上只是为国际国内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环。至于科学家内心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武器被妥善使用的愿望,不重要。科学家或者是科学研究,本质上都只是工具。

所以奥本海默在痛苦中备受煎熬,他此刻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者。

在后续的剧情里,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刘易斯施特劳斯使计吊销了他的安全许可证。刘易斯作为政客,在往上爬的明争暗斗中略施小计就报了曾经的仇。而被报复的对象奥本海默,不能说无辜,但也是最终为自己曾经的轻狂付出了代价,走向了他个人政治上以及晚年的悲剧命运。

复杂、传奇这两个词构成了我对奥本海默一生的认知。伟大与曲折并行,时代的尘埃化作一颗核弹爆炸,留下一具烧焦的尸体,默默地等待世人触及那片废墟。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