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电影,已经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游乐场,整部电影的唯一目的—展示他的那点个人风格。
诺兰整部片都用了他那个多故事线穿插叙事的风格,就是把时间线打乱,场景打乱,互相穿插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问题,有时还能带来奇效,但诺兰似乎只是为了展现他那个风格,其他并不在乎。
这部电影通篇都是对话,演员也都演的很好,IMAX+杜比Atoms音效+胶片拍摄,对话的沉浸感非常高。虽然花费了这么大的成本和努力把对话的氛围构建了起来,诺兰反手就轻轻松松的撕烂了。你正跟奥本海默在剑桥哥廷根啥的地方学习,气氛正足,忽然一段黑白的听证会场景切了进来。我真的。。。请问奥本海默读个大学和后面那个听证会有啥关系?你说他参加康米趴体的桥段和听证会桥段切一切还有点道理,读大学谈恋爱搞一点科学也切来切去那就纯粹是破坏性了。这就导致大学的经历,恋爱经历,康米趴体啥的,都是MV一样的零碎片段场景,完全无法深入的体现奥本海默的心理变化,人物个性。就像现代朋友圈似的,一次就写一百来个字,一个视频十几秒,非常表面肤浅的叙事,难道诺兰这是在控诉现代互联网社会短视频和短状态对人类叙事能力的退化性破坏??
到了原子弹研究和后半部分,他强硬的个人风格影响越来越小了,甚至产生了很不错的艺术效果。因为到了后半部分,各个故事线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强,故事线之间的互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共振。所以这部片从中间开始到后半部分,还是不错的。
并不是反对风格,个人风格也是要为某个艺术目的服务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用格式刷刷一遍,这属于ego爆炸,就跟动物用气味标记自己的领地似的,一定要用自己的味道把这个领地标记一遍,至于味道臭不臭,他是不管的。
片子比较男权,比较慕强。发现核裂变的关键女性科学家Lise Meitner完全没有提及,反倒是一些边边角角关系不大的著名科学家纷纷上镜。如果是爱因斯坦发现了核裂变,你觉得诺兰会不会至少给他浓墨重彩的大书特书一番?我赌他一定会。
此外片子里那么多康米趴体,那么多认同康米的女性,包括他的第一个恋人和妻子,照理她们都是姿势水平很高的人吧,然后全片里全部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出现的。女性的个人智慧,个人意识形态,专业水平,完全没有表现。只剩下了家庭主妇,情人,对男性的依赖和性。
好吧,作为对冲,我也罗列一下反方意见。我和我的土耳其同事交流完之后,他提出来一个说法,我觉得还是有道理。上半场不停的在读书学习研究恋爱场景和听证会之间切换,是为了营造这么一个气氛:“这个人被反复质问,怀疑,但其实他只是在过他自己的生活”。这个角度在叙事上还是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