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又匆匆地看了
上午忙着在同学家整理我的文化遗产
下午匆匆地看了奥本海默
大屏 很大的屏
只我们四个人
错过了刚上映最热的时候 廊坊已经没排片了赶来北京看
晚了五分钟没有看到开头
现在想来 记得的内容不多
看了很多影评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
说是人物传记类吧 我没看出人物特别的性格,说是原子弹爆发吧 原子弹爆发占的篇幅好像又小了点 说是政治斗争吧 也没那么惊险扑朔 被政治大肆利用然后弃之一旁的人并不少见
背景部分: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胡弗总统因仍遵循看不见的手下台。
1932年,罗斯福新政用政治干预的方式挽救经济危机。 (他当时的举措使政府财政赤字很严重,幸好41年珍珠港事件让美国参战又得回了经济利益 )
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
1933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 势头正劲。
所以当时三四十年代时,左翼思想在美国很盛行 但也是半地下状态 自由派诟病罗斯福把我们带向苏联带向纳粹 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这个争论在今天的美国仍然存在 此时奥本海默30岁左右
麦卡锡主义: 只要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产党 没有根据随便咬 不择手段 然后就去查 最后就算一点问题没有也得脱层皮也被搞臭了 所以在电影当中也有体现的就是他给人们带来一种互相不信任(和那十年像不像)
1949苏联也有核武器了 在曼哈顿计划当中确实有一些苏联间谍 1950年又爆发朝鲜战争利用这两点推泼助澜 所以1946-1955时 极右 1954年在原子弹爆发9年后对奥本海默听证。 也导致当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很差,他不承认新中国。
很明显的看出东、西两个阵营。因为在中国的文革就是说不允许走资 他们是不允许走社,包括对历史的书写。
关于推动原子弹的设计制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犹太科学家害怕纳粹先制造出来,而想不如先在美国造
原子弹造出来22天后就在日本投放了。
对于原子弹造出来了到底是否要去使用,在杜鲁门的很多档案中,并没有记载。 更多的记载是:怎么运过去、选哪个城市。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我们明知新工具的危害却还是忍不住使用它 《人物》的采访文章很厉害,有一个点是,其实原子弹不是在1945年才爆炸,当他们知道有这个可能性的时候,其实已经爆炸了,剩下的只是时间显化而已 )
日本当时还是很强硬的,不投放原子弹可能会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但当时他也还是希望和苏联说帮忙能不能做一个停战协议,而不是投降。
停战和投降什么区别?
停战是无论你签了怎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你仍然有一小点儿地方是自己的:有这个国家的主权、不允许外国驻军、不允许外国干涉内政的。但是无条件投降就是对方的任何条件我都接受 你是爸爸
就像对德国一样 全肃清军国主义
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去重新扶持西欧经济恢复 我们能看到西欧今天如此繁荣,跟当时的马歇尔计划是分不开的
奥本海默家里很有钱 弟弟弟媳情人都是共产党 他和同事预言了,黑洞必然形成,预言了物质有反物质存在,如电子的正电子。正在看的《隐藏的现实》这本书把虚拟的奥本海默和真实的联系在一起 原子弹爆炸后爱因斯坦建议他出国 他接受了听证 他觉得自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也应该关上它 但杜鲁门说得对“没有人在意你造了原子弹,人们只在意我用了原子弹。” 世界毁灭与否,从来与科学自身无关。
奥本海默获得正式的平反在2022年12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推翻了60多年那场听证会的决定,宣布当年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是出于政治动机”,是错误的。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日日被鹰啄肝 火种就在那里一定会被取下 只是谁取下的问题
上映时时值美国演员罢工
诺兰这一代听着战争的故事长大 他觉得他有责任拍也做好准备拍了 等于一个交代
基里安墨菲已经很帅很帅了 可跟真奥本比起来好像是差点
配乐声音一以贯之地大。Zimmer的配乐在电影中不仅外化了主角的情绪,还控制着戏的节奏,时刻操纵着观众最本能的生理反应,明示观众该有怎样的感受。
他热衷于 “能人受困”的题材。他自己说的很对,他是一个工匠Filmmaker 是制作电影商品的“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须相信自己正在制作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