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8月30日上午10点,骑车去高架桥西边的电影院看了《奥本海默》,票价25.9元,包场。普通厅播了一分钟,发现屏幕有问题,偏色严重,工作人员小姐姐主动帮我换到旁边巨幕厅,还在空旷的大放映厅里给我一个人开了空调,很贴心。上次到巨幕厅还是春节看《流浪地球2》,几乎满座。虽然早就包场习惯了,但都是中小厅,没想到还有巨幕厅包场的机会。
但是这个剧情我得说道说道,吐槽一下,尤其是看完电影查阅现实人物生平后。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增加主角童年少年时在新墨西哥州的镜头。不然全篇的homesick全靠台词说,没啥说服力,而且也可以体现他小时候对宇宙啊世界啊的兴趣,还有出身富裕家庭的他对康米的态度。
说到康米,片中的前女友角色,jean,看了生平介绍知道她是前女友,共度燃情岁月,而且是个体面人,然而个人只看电影的话,还以为和主角只是炮友,还是个时髦共趣小青年。这个角色完全没塑造好,导致她的悲剧结局显得莫名其妙,看到那一段我还寻思精神病炮友死了主角为啥这么自责,真是错怪现实人物了,都怪导演。
尽管这部电影主要说的是奥本海默造原子弹,但我觉得有必要更深地探讨主角对康米大概是什么态度。这不是我作为中国大陆观众的偏向,而是这个电影里大堆大堆镜头是开会,是他妈的正反打对话,碎片剪辑跳来跳去的台词,是关于“你到底是不是康米”的质问。我当然知道主义和政权不是一码事,在这电影里康米大概只是“苏联间谍”的代称。但是既然主角在剧情里也有活跃政治家的身份,那么对他政治态度的回避就是内容的缺失。况且全片的线索就是“开会”,也把大量篇幅用在政治博弈上。而且主角作为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对康米以及其他势力的态度与其世界观、人类观相通,也和他对原子弹的态度紧密相连,能把这个角色塑造得更完善。
写到这,更觉得主角童年少年时代的镜头缺失很可惜。他成长在什么地方,接受什么教育,有什么天赋和兴趣,为什么对新墨西哥州有执念,祖国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把这些拍了,比大篇幅拍他受审有用多了。
越写越想打3星,大约是3.5星,如果是10分制就好办了。鉴于目前是8.6分,那就打个3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