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电影不是让观众代入角色,而是能让观众共情角色。
奥本海默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难以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义,是因为他是一个人格极其完善的天才物理学家,放在当下,这种人物基本上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整个影片最爱的就是诺兰基于光速大于声速的展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原子弹爆炸试验那一刻,以及闭门审判奥本海默被压力质问那一段,两段相互照应重合,凸显出部分科学家在麦卡锡时代所受的折磨,也以一种变相的方式激烈地刻画了人性的黑暗面。
原本奥本海默答应曼哈顿计划是出于制衡希特勒德国的目的,德国战败后,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构成的威胁没有大到制作原子弹的程度,因此来劝说奥本海默时,他依然坚持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可能是出于未来潜在的人类威胁的考虑。当原子弹真正在日本爆炸,威慑成功达成之后,奥本海默清楚地感知到被毁灭的生命,因此强烈的负罪感占据了上风…总得来说,《奥本海默》将一个人格完善的、真实的、天才科学家主人公完整地展示了出来,仅这一点就足以碾压大部分影片。
所谓的观众共情,在我身上或许就是贯穿始终的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