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

周六和小博看了《奥本海默》。因为听网上说信息量爆炸,为了不让各种人名和面孔分散太多注意力,提前刷短视频了解了一下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

周五晚我俩坐在餐厅门口等位时,我还在埋头刷时间线,一旁的小博笑话说,我仿佛明天就要采访奥本海默去了。不,他高看我的采访对象了。

电影信息量巨大,是因为有大段的对话戏。

其中最重的对话戏是针对奥本海默的秘密审问,让zz与科学话语的对峙和冲突,一直维持在激烈的水平上,先把zz的质疑一一抛出,再由奥本海默一方给出辩解和举证,一种先给你看弹幕再回到对应正片的感觉。

再加上主演的演绎大大弱化了奥本海默的自负形象,增加了悲剧色彩,电影很容易让人提前共情,在事实未充分展开之时,先有了悲悯和愤怒。

不过,这个预设好的价值,容易让人一晃神,就忽略了个体层面上的形象塑造。

比如,我回家后还是想不明白,究竟奥本海默是在哪一刻意识到使用核武器的不正义,为什么突然间会在核爆成功全场高呼他名字的时候,脑海里闪出人们受难的画面,是真正地自我觉醒?还是《薄伽梵歌》话语的暗中发力?(也许人的想法和行动并没有那么逻辑自洽,而是被各种潜意识碎片主宰。)是被权力抛弃的不甘,转身又站上了道德高地批判曾经的自己?还是仅仅希望历史的审判者既往不咎?

原子弹无论链式反应再复杂,总能追溯到那一个最初轰击原子核的中子,但人的想法却不常常是这样。

比如小博觉得,斯特劳斯在为构陷奥本海默“做局”的时候,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就是奥本海默反核武器,本质上是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伟人、一个殉道者(大意),我当下只是反应出他不想成为“殉道者”,但似乎无法从事实证伪这些赤裸裸的、近乎污蔑的话语。

对于黑白和彩色镜头的双线叙事,我也在想,是不是非这样拍不可。我自己想到的几个好处是——一是让叙事节奏更强,信息量更大;二是双线交汇情节时产生的讽刺意味更强,例如施特劳斯怀疑爱因斯坦不正眼瞧他,是因为奥本海默说了他坏话,但事实上爱因斯坦只是谈了他对核工程的反思,也许是心情不好懒得应酬他人。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感受那种看了好电影的后劲。但也在想到国产电影又是怎样毫无商榷地禁绝了这样的题材时,感到无比遗憾。我还想到,在那些自负傲慢的zk摆弄文学、音乐的同时,也必定侵入科学界,上演“造神”和“毁神”的运动,来树立自己的地位。

而那些科学主义话语,究竟在哪里才能重新找回栖息地?站在今天,科学家并不好当。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