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前排失语症确诊,过了一下午本想写短评写着写着就写多了,所以被迫变成影评,可是又不想打分单纯记录以下个人观影感受吧

也可能是恶评hh

作为诺兰的黑粉(不是)带着猎奇审判与找考点的心态花最便宜的钱走进了IMAX场次,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进影院观看诺兰的电影,同时也是本人观看的第三部诺兰电影。由于曾经被偏激粉丝创过加对其电影晦涩难懂的观感并不好,所以几乎不会主动去看他导的片除非是有特别喜欢的演员(比如当年看星际穿越)所以没带什么期望走进了影院,又怕依旧看不懂浪费3小时所以提前阅读和观看了一些观影小知识。

先从入场前说起那就是不出意外基本上周围全部为男性,我坐的那一排也只有我一个女性,买票钱还祈祷不要全场就我一位女生好在还有其他女孩。坐下来之后影片开始了,比较惊喜的地方是知道是美国版建军大业会有很多重量级演员,但想不到看到了戴涵涵和papa等其他没想过会出现的演员(不得不说戴涵这么多年状态还是这么好aaa)内容上全程多次翻白眼,不过主要集中在男主感情线的部分。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是决定研究核武器和燃爆核弹的过程,在倒计时的片段当时全场肃静,甚至身旁的人往前探出身子仔细的看影片展现的内容,在核爆后的一刻本以为是巨大的爆裂声,却是一片寂静,静的可以听到周围人的呼吸声,仿佛在全白的画面中看到了在座各位观众收缩的瞳孔与放大上双眼,随之而来的爆炸声又给人猝不及防的一击。或许是声效过于强烈,在一些片段中甚至有些惊悚,也是由于音效的强烈,给观众更强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仿佛你就是这段历史的目击证人。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受或许对大多数影迷来说是震撼,但对我来说有些疲惫,有一种这一切终于结束的感觉,密集的对白和复杂的人物与人物关系让这3小时的电影看起来难懂许多,即便是观影前做足了准备也很难跟得上影片的进度。结束后与粉丝朋友聊天,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撼,说她的场次全场鼓掌,我这里就没那么激动了,甚至留下来看完全场和谢幕的都没几个人。后来聊着聊着感觉这部电影确确实实是一部政治惊悚片,是真的有惊悚到我哈哈。

当然作为来挑刺的观众那肯定也有很多不满之处,比如

影片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要么冗余要么不足要么夸张。主要体现在,裸戏的必要性,女性科学家在影片中的占比以及凯蒂酒鬼形象的展现。首先是皮尤全裸戏份,在上映前许多业内人士都对其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引进版采用CG技术让女演员不再全裸,也通过剪切将画面放大避开了裸露部分,但个人认为裸戏只是为了满足部分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所设计的,如果真的必要,为什么不在凯蒂和奥本海默私情那一段也加呢?

第二点是女科学家的作用,不用想都知道,那个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逐渐兴起,不乏会有女性科学家的存在,电影中却只刻画了一位女性形象,这是否有将女性付出隐形化的嫌疑?历史上中国科学家也参与设计了曼哈顿计划,对其他种族的形象绝口不提的情况下对女性的付出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是为了突出男主的形象吗?电影中的莉莉霍尼格在面对同事的质疑下反击说你的szq暴露面积比我的大多了,这一幕我真的笑死,那可不一定啊。

最后是影片中女性主人公的性格描写十分夸大了许多缺点。譬如脾气古怪不愿意收到花的琼,以及婚后不愿照顾孩子酗酒的凯蒂,仿佛奥本海默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一直是一名受害者的形象。

但是诺兰的电影对女性的刻画好像向来不多,也不知道面对舆论和大环境在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

还有一个槽点是引爆之后为什么大家都没人戴耳罩或者耳塞吗,那么大冲击力的爆炸声音肯定比直升机大多了吧(I mean坐直升机都要戴)影片中都是做好了面部防护,爆炸声是留给观众了吗,真的那一瞬间很吓人。

总的来说,终归还是一个关于男人和马的电影,细品也挺有意思的。三小时英语听力诚不欺我。豆瓣短评甚至比故事内容有趣(bushi)。感觉个人还是喜欢剧情向的影片多一点,基莲又几个镜头幻视成了本尼居然,这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本尼曾经拍过的那个传记片《模仿游戏》,剧情上来看就有趣很多,当然本尼最后的演技不得不让我满分奉上。看完短评被安利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回头有机会看看。

看到有人说是最好的人物传记片那可真是大可不必。其他二战时期人物传记好片也有很多譬如《血战钢锯岭》。

主页刷到raj这张图真的好好笑,几句话叙述的甚至比电影本身更清晰。

PS,想不到诺兰在豆瓣有25万影迷,😱

几句话剧透了整个电影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