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奥本海默:当人遭遇神的困境


毫无疑问的是,《奥本海默》的上映,诺兰再一次向全世界的观众(日本除外)贡献了一部质量上乘之作,仍然是使用胶片拍摄,而非数码摄像机,仍然是坚持实景拍摄,而非棚内特效,因为他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任性的、幸运的导演,因此我也深刻地认为,无论是作为胶片爱好者还是电影观众,他的电影上映之时即是一个节日的开始。

而电影《奥本海默》是如此的奢侈,又是如此的真诚,以至于让人不得不全程注视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细节,但介于这是一部和大多数人物传记电影都不太一样的电影,它还是值得至少两次的观摩。

在我看来,电影展现了三个部分:

1、奥本海默的天才与复杂;

2、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并取得所谓的成功;

3、奥本海默在曼哈顿之后遭遇的政治方面的审check;

这三个部分也并非是按照固定的时间线和固定的视角按部就班的展现,在时间顺序上互有穿插,在视角上也是变化的。

在不断的穿插叙事和视角转换中,稍有不注意便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混乱,但最后并不妨碍你在脑中将故事线重新调整,或者说,这本就是观看诺兰电影的乐趣之一,永远在突破常规的叙事手段,即便是这样一部弱剧情的传记电影。

电影常常在轻描淡写之间展现奥本海默的天才与才华,但却花了很多地方展现他的复杂之处,包括于看书(ts艾略特的《荒原》)、毕加索的画作,以及在苹果中注射氰化钾,与多为女性之间的关系,大量的细节聚焦于他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因为奥本海默的天才,他似乎顺其自然地参与了原子弹地研究,但他的那份复杂才是他真正参与曼哈顿的原因。

所以无论是参与曼哈顿计划还是后面的后悔,奥本海默都有道德层面的表象原因与人性深层的原因。

道德层面即是要赶在德国纳粹成功之前研制出原子弹,拯救他的同胞,但深层原因是——“这一刻,我将化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也就是他在床上念出的那句梵文,诺兰用非常明显“性”的快乐揭示了奥本海默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欲望的源头。

所以尽管奥本海默在影片中情绪稳定,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疯狂内在,一种强烈的自我毁灭的倾向。

道德上和人性深层层面都打成,因此曼哈顿计划实施并成功,而之后他又对此感到后悔,后悔的原因,道德上,对死去的平民的愧疚,这个部分在奥本上演讲台的时候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他在台上演讲,而台下的人们在用非常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庆祝,夸张到面部和肢体动作都在扭曲,仿佛也在经历着当时的大爆炸。

而深层的层面是因为他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他的情人死于FBI,这在第三部分的审check的听证会上有明显的展现。

综上,我觉得本片最厉害的地方倒还不是拍摄上的复杂,用了什么75mm定制的胶片,跟焦上的难度,或是实景搭建进行拍摄,当然这些也很复杂很难,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一个传统的题材用一种非常复杂的文本剧作结构展现了出来,三个部分互相引出,相互揭示与印证,又最后完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闭环,我想,这在脚本的前期与后期剪辑上都是非常耗费心力的工作,既需要深厚的讲故事的文本功底,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经验、耐心与巧思。

因为这么好的文本结构,一个传记电影最后呈现的姿态宛如一部悬疑电影。

是的,传记电影拍出了悬疑电影的质感,最好的印证是电影中所使用的配乐,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在观看此片时不要只注意爆炸时延迟产生的轰鸣声,也注意一下其他时候的配乐,有一种扣人心弦让人吊着一口气去看最后真相的感觉。

至于片头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隐喻,我的理解是,纵然是天才,也仍然是人,但人却承担神的职责,也因此要承受神的荣耀与痛苦,被称颂也被质疑,同时自身的人性与神性也在互相搏杀,所谓天人交战,人性的光辉面与晦暗面交缠争斗。

-END-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