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觉得导演使用碎片化对话场景互相穿插是有必要的。因为奥本海默这个人最突出的性格就是“暧昧”,就像施特劳斯和听证会眼镜男最后发作的那两幕所提示的,奥本海默希望看到强大的原子能武器研发出来,也希望看到这些武器能产生怎样的实战破坏力——但他又对被毁灭的人产生道德不安。
他既不是签情愿书的人那样坚定反对使用原子弹,也不像美国总统那样毫不迟疑地使用原子弹,他起初想看到更强大的核聚变武器,后来又反对它。这种对核弹暧昧的态度,与他对女人的态度、对美共朋友的态度也如初一辙。在片中有很多表现“心潮”的元素,例如整齐且震耳欲聋的跺脚声,脑海中的核爆闪光,幻觉中被烧毁的人脸...或许在奥本海默的性格中,正是这些内心潮涌,影响了他在具体事务上的立场,使得他的行为看起来不停地摇摆、纠结,不具有一贯性。
然而这也正与施特劳斯、泰勒等具有一贯性的人形成对照。他们的立场是坚定的,而这种坚定的立场却不是使他们像殉道者,反而是像无止境追逐权力/力量的偏执狂。而奥本海默的纠结与暧昧所产生的复杂性,既是他个人不幸命运的根源,却也使他身上体现出了人类的同情与善意,不会落入科学狂人的单薄形象中去。这也正如核武器带来的影响:核平产生了大国之间的和平,可是这和平之上,始终笼罩着彻底毁灭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