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对一个物理学家的刻板印象来揣测,罗伯特·奥本海默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许是个理性到不近人情的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埋在书堆里不善交际的人,也许在看到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奥本海默》之前,我们的刻板印象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那个戴着礼帽,叼着香烟的优雅身影出现在大银幕之上。

随着电影的叙事展开,我们开始一步步真正走进这位“原子弹之父”的内心。奥本海默真的是一个不善于交际,不近人情的人吗?我认为恰恰相反,也许有几幕场景能够让我们寻觅真相。在伯克利的课堂上,洛马尼茨正在为自己胡乱填写的量子力学考试感到担忧,当拿到那张考分糟糕的试卷时,等到的却是奥本海默一句温柔的保证:“我不会让你挂科的。”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看到这幕不禁嘴角微微上扬,这是多么具有亲和力,多么通情达理的一位老师啊。而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漠小镇中,爱德华·泰勒天马行空地提出了他的氢弹方案,在受到了他人的嘲讽后

负气出走,却是同样不认可他的方案的奥本海默通过承诺跟进他的研究来对他极力挽留。而在美共的集会上,奥本海默也被人高呼名字,接受了众人热烈的欢迎,即使他从未承认过自己是美共的一员。而他在爱情中的表现则更有说服力,每次在与珍·塔特洛克的约会中都带上一束芬芳的花朵,即使他再清楚不过这束花最后的归宿是垃圾桶,他也擅长用自己的智慧吸引挑逗他爱的女孩,并从不拒绝肉体上的欢愉。而面对凯蒂的追求,他更是成功地劝凯蒂的前夫与她分手,而在与凯蒂的婚姻中,他却仍然和珍联系,并再一次在同一张床上亲密交流,可见古典的浪漫和自由不羁深深地刻在了这个男人的骨子里,成为了他独特魅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与刻板印象中的无趣不同,他在支持同位素出口时甚至用一段幽默的笑话缓解了现场气氛的凝重,可见奥本海默并不是那个理性到冷酷无情的人,倒像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做得更好。同时,他的心中有着最细腻的情感,在面对前妻死讯时的悲伤,面对不公正的听证会的茫然,对原子弹真实威力的震撼与恐惧,但在另一方面,他也善于隐藏不合时宜的情绪,比如在庆祝胜利大会上,虽然脑海中一直浮现原子弹爆炸时的惨状,他仍然通过演讲调动了人们对胜利的喜悦,成功隐藏了他脑海中的恐惧和隐忧,同时他也通过他的影响力左右了很多国家政策,综上,我认为他是一个善于交际,换言之,一个高情商的人,然而,这也仅仅是奥本海默的冰山一角而已。而更多的故事藏在腾空而起的橙红色蘑菇云和新墨西哥无垠的沙漠之中。

“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奥本海默在那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如是说,那个化身为死亡之神的奥本海默在多年前把一管氰化钾溶液注射进导师的苹果之后再次出现,这次,这位死神正在为杜鲁门选定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地点,显然,在当时2-3万的伤亡人数的预估之下,奥本海默并不介意用自己的发明早日结束战争,摧毁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他也并不愿意在反对向日本人投下原子弹的请愿书上签字,我认为,当时化身死神的奥本海默愿意看着自己致命的发明在广岛和长崎引燃两朵橙红的蘑菇云,直到他真正在脑中用超乎他想象的伤亡数字拼凑出广岛长崎在原子弹爆炸时人间地狱一般的场景,可以说,“死神”一直在奥本海默的性格中,并组成了他性格中不为人知的阴暗面,组成了他冷酷,无情,残忍的另一部分。然而,这位“死亡之神”却一直追求着自己的救赎之路,在看到自己的发明存在毁灭世界的潜力后,他多次在政府和原子能组织的集会上慷慨陈词反对核武器的扩散,反对氢弹的研究,他打开了毁灭之门,却想在世界毁灭之前关上这扇门,在那场注定失败的听证会中,他也甘愿成为科学的殉道者,甘愿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时代背上通敌的骂名,也不希望核武器不受限制地野蛮扩散,并投入另一场战争之中。他的噩梦里不断地出现橙红的蘑菇云和核爆之后满目疮痍的广岛长崎和地上已被烧得焦黑的人类躯体在他的救赎之路上,他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面,深藏在他心中的救世主情结,性格底色中的仁慈,善良,以及对世界安危的关心,拯救人类于自我毁灭的情怀,也真是这种救世主情结让他为内战中满目疮痍的西班牙,流离失所的民众源源不断地捐助。因此,他不仅是那个最冷酷的死亡之神,也是那个最仁慈的救世主,然而他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拥有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情感,他会在前妻自杀之后跑到雪地里无能地痛哭,在检察官一个个别有用心的问题中茫然而手足无措,面对路易斯施特劳斯的百般刁难中不愿相信的逃避,不愿反击的软弱,在与凯蒂婚后仍然不愿放下珍的重情,在国家遭遇危难时出手帮助的爱国,奥本海默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性的弱点,也正是因为他性格的多元

,才导致了他的同事们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奥本海默性格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坚定,即使知道继续向西班牙捐助会影响他的职业生涯,即使知道反对研究氢弹会破坏他的前途,他也并非不会取悦别人,并非不会为自己的利益而考虑,但在他的道德准则面前,这些都被让渡了,即使遭遇质疑与迫害,他仍然保持真我,既不取悦美国政府,也不愿加入美共,只愿意做他自己,而这一点与卑鄙的政客路易斯·施特劳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观察电影的色调,我们会发现施特劳斯出场的色调都是单调的黑白,而奥本海默出场的色调都是鲜明的彩色,这种对比正如这两个人的性格对比,施特劳斯个性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成分,他为他低微的出身感到自卑,对奥本海默的伟大成就感到嫉妒 ,极端利己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同样有着一个政客的卑鄙无耻,满嘴谎言地宣称自己从未刁难奥本海默,又为了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在报纸上歪曲事实,并在竞选失败后仍然对媒体挤出一个虚假的微笑,而迫害奥本海默的原因更只是自己的自卑。比起奥本海默的复杂而有魅力的性格,施特劳斯显得更加卑鄙虚伪,而电影在这两人之间的镜头切换则更加能够说明这一点,这两个人虽然没有直接的对手戏,却有无数戏剧性的间接交锋,每次都更好地塑造了他们的个人形象。

然而,比起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这部电影最精彩的是结尾时的哲学思考,潜藏在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讨论泰勒错误计算的对话里,藏在那句玩笑话式的“世界已经毁灭了”之中。显然,物理意义上,世界并未毁灭,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无法燃烧整个大气层,然而制造原子弹这一事件本身却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如原子物理中的链式反应一样,毁灭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奥本海默的世界,他的前途,他的理想,他的努力都在这一连串“链式反应”中燃烧殆尽,唯一剩下的事安全许可被吊销的最终结局和土豆沙拉,三文鱼和那安慰式的奖牌,另一个世界则是二战前的世界,自从原子弹被发明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军备竞赛,这些都源于第一颗引爆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核威慑,核讹诈层出不穷,直到今天,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核战争的风险之中,而一旦发生核战争,等待人类的也只有自我毁灭的结局,真正的和平和安稳很难再次到来,也正是当时的一串链式反应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一个表面和平却暗流涌动的危险世界,可以说,那枚原子弹改变了一切,而原子弹的研究则由奥本海默发起,可以说,他是改变了并“毁灭了”世界的人,但这一切也许就是命中注定而已。如果奥本海默并没有制造出原子弹,那站在这个位置的人也许是海森堡,也许是泰勒,亦或是苏联的某个科学家,就像即使海森堡计算错误,原子弹仍然没被扔进历史的废纸篓一样,这个世界的进程是注定无法被改变的,而人类只有对核武器的使用慎之又慎,才能最终避免自我毁灭的命运,奥本海默抵挡不了军备禁赛的潮流,任何其他人也不能,即使是全人类都意识到了核武器和核战争迫在眉睫的危险,根据博弈论,他们也只会继续制造囤积核武器,进一步进行核威慑,只是这薄薄一层威慑的壁垒将来会被谁打破呢?打破之后,也许世界将面临真正的毁灭。

当然,世界是否毁灭对奥本海默已经不重要了,即使他的担忧会被不断提起,但人类永远不会从中吸取教训,他和他的人性与神性会被铭记和讨论,但每次人类对待像他这样的人,也唯有土豆沙拉和三文鱼,况且,他毕竟终究是个普通人,又有哪个普通人能以一己之力左右历史的走向呢?死神与世界的毁灭者的命运也许也终究会落到一个普通人身上,也许是终结一个旧世界,也许是终结整个人类历史,唯有时间方能证明一切。而无论如何,我认为,《奥本海默》已然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又一里程碑。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