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有观影门槛,但我觉得其实还好。电影本身剧情并不复杂,也就出场人物比较多。
就视效和音效来说,我还是推荐看个imax和杜比厅的(更推荐杜比厅)。
本片聚焦于原子弹之父研发原子弹以及战后遭受政治立场动荡和信念动摇的故事,首先在人物塑造上是十分成功的。群像很多,但几乎每一个你都能想起他们的形象。有关情节的内容涉及剧透,我不多谈。
在这我想聊聊我所认为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以及我的感受。除开显而易见的反战因素,以及普罗米修斯的宗教隐喻: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了火种。我曾看过一个知识-华氏451度是木材燃烧的温度,也是纸张焚烧的温度。同理,火在人类走向文明趋于高等物种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也同样可以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手段。在神话的最后普罗米修斯也因此被挂在了悬崖上,日夜遭受秃鹫啄食内脏,正如在片里,奥本海默饱受道德与的谴责与心理的煎熬。这个神话的寓意是我一直以来都深以为然的,正如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中所说一样,人类所面对的最大的恐怖是未知,而当我们探索未知时,所遭受的后果有时是无法预见的,甚至是无法承受的,但并不就是说我们要就此止步,人类有畏惧未知的一面,也同样有勇于向前的一面,或者说是“不甘于此”的贪婪。
还有一点,我认为诺兰想表达对集体生活的唾弃。政治从集体中产生,它的基础是博弈,而博弈的资本是筹码,原子弹和氢弹,无疑是二战末期乃至如今大国博弈最大的筹码。投放原子弹与继续战争,作为著名的电车难题的实例,却似乎只是道德上的难题,在政治上,也无非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取舍而已,这无疑是对作为个人的人性的一种“克服”。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引领研究人员研发并试爆原子弹之后,人们似乎也对他作为“人”的一面并不关心,人们不关心他的愧疚、他的悔恨,只将他作为“原子弹之父”大肆宣扬,更侧重其作为“原子弹之父”这一层的符号化的意义。私以为我们在一个集体中崭露头角的过程,便是顺应共性,藏掩个性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奥本海默在大势胁迫下造出了原子弹而后又反对对氢弹的研究,只因他认识到这点时已有些为时过晚。殊途同归地,我们与一个伟人、一个名人的交集,似乎更多关注于其形象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投射,我们或许只是需要一个膜拜与赞扬的对象,而并非在于其个体本身。
诚然,人是一种依托于集体的群居生物,可只要是集体便具有排异性,若任由这种排异性支配集体,不忍一丝异议,所组成的与所谓的机器人族群亦或是反乌托邦又有何异?
悲哀的是,这种反乌托邦的特质至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集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