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影迷期盼之下,《奥本海默》终于在大陆公映了。但如果你是抱着想看太平洋战争的宏大场面或是了解鼎鼎大名的曼哈顿计划而去看这部片子,那你可能会失望。正如标题起的那样,这电影是一部关于奥本海默的个人传记。而电影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就是奥本海默,这位二战元勋却在战后遭遇到了政治审查的情节。那么借着这部分情节就来聊一聊学术与政治。走进1954年,那个奥本海默接受政治审查的历史现场,看看美国的政治环境以及科研学术环境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有何勾连?最后我会谈一下我如何看待奥本海默的悲剧。
我首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认为学术是(或者应该是)中立的,客观的?许多论文在研究设计时都会有一句,“为了确保研究的客观性,本研究将balabala怎么样”。自然科学当然信奉科学是中立客观的,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世界可以被还原为数字和物质。学术研究就是不断的观察与归纳经验现象,验证提出的假设,进而生成理论。社会科学的量化经验范式同样遵循这个逻辑,通过发放问卷,内容分析等可以量化的测量方法,就可以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研究范式认为,因为研究程序不管换做任何一个研究者来操作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因此研究是客观的,中立的。
如果你认为所谓技术中立,学术客观,与政治不相牵连,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德国批判理论以及社会学质性研究者看来,量化研究以及自然科学的所谓中立客观,只是工具意义上的客观,并不包含价值观的客观。他们认为,任何学术研究在研究之前就已经包含了价值取向,这是不需要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而这些价值取向中,也难免会有政治的牵连。例如,有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核能科学家,他们在研究科学时或许没有价值判断,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服务于不同的国家的政治目的,最终的研究结果一定是不客观,非中立,带有价值取向的。
而且量化研究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只能以少部分样本推测大多数与普遍性的问题。这就常常使得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量化科学家完全可以采取筛选出部分有利于自己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得出与自己观点相符的研究结论。举个例子,例如日本科学家如果想证明福岛的核废水排放不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而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想证明福岛的核废水排放能够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这看上去十分二律背反的问题,实则都可以得到。看上去非常可观的量化科学验证。通过以上的结论,我们就可以知道,科学并非中立的,它一定带有着底层价值判断。
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可以说回电影本身了。奥本海默从事的曼哈顿计划,就是带有一个强烈政治意味与价值判断的科学学术研究。但是我们看看奥本海默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奥本海默这个人他只关心研究和教学,对政治根本没有兴趣。他既不看报,也不听收音机。1929年股票市场大崩溃,他是在几个星期后才知道的。而他带有强烈的左派进步主义思想,他试图组建教师工会,他反对法西斯。再来看他的人际关系,他的恋人塔特洛克是美国共产党员,他的弟弟和弟媳妇儿是共产党员,他最终的妻子基蒂还是共产党员。推进与组织曼哈顿计划的格罗夫斯看到奥本海默身上的两面性——一面是他作为卓越的科学工作者,能够快速推进美国的核能研究,从而生产出可以进行作战的核武器。而另一面是奥本海默“政治不正确”的“政治污点”。最终格罗夫斯将军做出的判断是,奥本海默只是个单纯的知识分子,也非常容易控制,因此不用过分担心太多国家安全问题。奥本海默与格罗夫斯一同推进了曼哈顿计划,这项计划最终“结束了二战”。
而当奥本海默听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杀掉了那么多平民百姓后,他感到惊惶失措。作为“原子弹之父”,他在战后极力反思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合理使用,甚至拒绝推进氢弹的研究。而当时的国际局势是,苏联在1949年核试验成功后,美国政府认为需要进一步研制氢弹来形成新的武器垄断。冷战之下的意识形态对立,麦卡锡主义横扫50年代的美国,政府开始对社会各界有所谓“亲共行为”的人士进行政治迫害。而奥本海默这个“不懂政治”,却又和与政治最相关的科研高度相关的知识分子,丝毫没有察觉到已经变动的政治局势,还常常以学者的态度对政治问题输出个人观点。由此便有了电影里那场1954年,对奥本海默进行政治清算的听证会剧情。在那场听证会上,包括了在1943年奥本海默曾袒护一个来自苏联情报人员在内等等他的过往经历,以及他复杂的个人关系网络,都成为了指控他的“有力证据”。
实际上,在战争期间,美国情报部门从未打消过对这位有着左派思想的科学家的顾虑。探员们不断地收集关于奥本海默的各种资料,监视着奥本海默的书信,电话来往,日常的一举一动。通过对这些档案的反复研究,早就看不惯奥本海默的博尔登指控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共产主义分子。1954年的听证会上,5位委员中的4位投票反对奥本海默,最终取消了他的安全特许。
最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知识分子,科研学术研究者以悲剧落幕。不由得让人感叹。在我看来,奥本海默错就错在他过于我行我素,过于是个纯粹的学人而不懂得政治风向。他有些自发的进步主义思想,他有些某种意义上世界大同的幻想。在这种价值判断下,他做出的种种行为也被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被指控成了来自共产主义阵营的敌人。然而。正如我在一开头所提出那样,自然科学家以及量化研究范式所信奉的“知识客观论”是不存在的。福柯讲的权力生产知识,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甚至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奥本海默的悲剧就源自他以单一学者的视角去看待复杂的社会。
但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要反对奥本海默,相反我十分同情与他。不懂政治的纯粹学人各国都有,他们一旦遇到政治局势癫狂的年代就会深陷政治审查与迫害。这种例子在我国上世纪有很多,就不用举例了。同样,各国社会上也不乏大量精于人情世故,懂得屁股该往哪里坐的知识分子。他们自然就成了政府的“御用文人”,“御用科学家”。他们写一写“应制诗”,按照官方的意思去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或是在研究中“夹带私货”,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这两种人我说不上谁好谁坏,而且我也反对讲复杂的世界以“好”与“坏”这么简单的二元对立进行划分。从我个人来看,某种程度上,我能够理解那些为了生计与世故,而讲价值取向与政治立场放在研究的人。但我只是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学术而学术,专心在自己学科进行研究的知识分子与科学家,因为这样的人纯粹,这样人做的事情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凯·伯德.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克里斯托弗·辛普森.胁迫之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无机客;威廉·布罗德.68年之后,罗伯特·奥本海默终于被洗清“污点”[J].世界科学,2023,(03):19-20.
王曙跃.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研究[C].陕西师范大学,2013.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