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很难评。对于在国内大约四亿票房的中等体量的电影,《奥本海默》获得的关注和讨论是铺天盖地的,尤其播客,大大小小的电影类播客、文化类播客都做了本片的专题。
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讨论关注的都是电影的交叉叙事非线性叙事、柯达专门为本片研发的黑白IMAX胶片、铺满全片但又不喧宾夺主的配乐、充斥全片的脸部大特写和占比80%以上的对话、原子弹试爆时持续数十秒的静默和成功后演讲时听众集体脚踏地板的震耳欲聋、豪华的全明星阵容以及内地版女主身上毫无破绽的“小黑裙”。
电影讲了什么,主题是什么,反倒讨论不多。
大部分电影记住的都是演员或故事,诺兰的电影记住的总是诺兰。
电影的主题在一首一尾已经点明。
开始是古典神话的预言:“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承受永恒惩罚。
结尾是爱因斯坦的劝诫:“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士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中间就是奥本海默。
虽然是原子弹之父,但电影的核心不是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 饰)的高光时刻,而是辉煌之后的落寞和挣扎。电影用奥本海默的主观世界(彩色部分)和第三视角的客观世界(黑白部分)两条主线还原1954年这场有预谋的针对奥本海默的秘密听证会的前因后果。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次“鸿门宴”,妻子也对他多次提醒,但奥本海默坚持参与了听证会,在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 饰)的幕后操纵下,这场听证会成为一场肆无忌惮的对奥本海默的羞辱,他的成长期的困惑,他的情人,他的婚姻,他对政治无感但同情底层关注弱者,二战危机让他全力投入原子弹制造,巨大的毁灭力量又让他胆怯退缩,这些“线索”和“不爱国”的表现都成为他的罪证——奥本海默已经成为不被信任者,需要被放逐。听证会现场的那场性爱幻想戏极具冲击力,奥本海默已经被扒光了示众。
但他愿意承受这一切。他自觉已成为世界的“毁灭者”,毁灭者需要接受审判,成为“殉道者”。
智慧和创造力需要用筋疲力竭去偿还。
电影展现的就是奥本海默成为“殉道者”的一刻,当主题明确后,其他一切都为此服务,电影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清晰的”,支持他或反对他,电影的大部分剧情也是“清晰的”,针对他或保护他,没有暧昧也没有摇摆,所有元素都是确定的,除了奥本海默神秘中透着忧郁的眼神。
当画面和声音裹挟着人物向着既定终点飞速前进的时候,观众不需要思考,也来不及思考,只需要等待三个小时的视听轰炸后万籁俱寂的松懈和疲惫。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信条》甚至经典的《蝙蝠侠》系列,诺兰电影看的从来不是故事,而是“情绪”——以一个高概念为起点,用高超的摄影配乐剪辑、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密集的信息量包装高概念,不断冲击观众的神经制造颅内高潮。
高潮过后,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这一招一直奏效,且独此一家。
电影前半段用音效制造出一个明显的悬念:在奥本海默脑海中时不时响起的巨大的轰鸣声来自何处。战胜日本后,奥本海默作为功勋者走进会场,现场观众热烈地踩踏地板,熟悉的轰鸣声再起。他一边说着“世界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这样言不由衷的场面话,一边陷入幻境,他分不清照相机的闪光和核爆瞬间的闪光,亢奋的观众和被爆炸焚毁的尸体。用死亡欢庆胜利,用毁灭制造荣誉,矛盾让他抽离,困惑让他无所适从。
而全片最精彩的对话来自接近结尾处,奥本海默获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接见。寒暄几句后,奥本海默说出了他的真实感受:“我觉得我的手上沾满鲜血。”杜鲁门不以为然,抽出口袋里的手绢向奥本海默晃一晃:“你认为广岛和长崎有人关心原子弹是谁造的吗,他们关心的是谁投下原子弹。”杜鲁门又几乎当着奥本海默的面对属下说:“不要让那个娘娘腔再来见我了。”
崇拜智慧的人永远会败给崇拜力量的人。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