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5号在香港英皇戏院体验了一把IMAX激光,30号内地上映之后二刷了一遍。期间这个月读了一本书:

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是:任何对于科学的描述并非科学的本质,而是政治影响或者商业运作下的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解释。

一个例子: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当时(19世纪中期)的社会经济理论在“适者生存”这个观点上不谋而合,而且这个观点在之后的一个世纪内被不断深化,形成了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变相影响了上世纪70年代盛行起来的基因决定论。

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的悄悄话

电影结尾奥本海默那句震撼人心的“也许我们真的毁灭了世界。”不仅揭开了本片最大的谜题(奥本海默到底跟爱因斯坦说了什么),也暗示了科学原理在宏观层面的“同类型影响”——链式反应在宏观层面的展现:一颗核弹会导致更多的核弹,更多的核弹会激发氢弹,一颗氢弹会导致更多的氢弹,而更多的氢弹也有可能会激发更大规模的武器研发。就像那趋近于零可能性的不会停止的微观链式反应会将大气层燃尽,如此宏观层面的链式反应同样能够毁灭人类。就像对于进化的解释更加贴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链式反应结果的预测也十分贴合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则。如此,奥本海默只能游离于道德与政治运作之间。那贯穿电影始终的跺脚声成为了贯穿奥本海默右翼政治活动的推手,而零碎穿插于影片中的尖叫声则是始终隐藏在奥本海默内心的道德边界。

他的国际主义格局与当时美国的保守势力格格不入,以至于美国早早将奥本海默列入了监视名单。但他的才华却让他成为美国唯一能够担任曼哈顿计划的人。爱因斯坦也早早地看透了奥本海默的一生。爱因斯坦的犹太身份让他早早逃离自己生活的国度,身份认同不是国家给他的,而是族人(犹太身份)。但是与爱因斯坦不同,奥本海默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他不想看着美国在纳粹之后造出核弹而被覆灭,同样的,他宁愿成为一个殉道的预言家也不愿看着他的国家与别国进入无休无止的军备竞赛与核冷战中。他爱国家也更爱人民啊。

游离于右翼政治的奥本海默

在意识形态裹挟下的科学永远没发为自己发声,而为其发声的科学家若不想被意识形态裹挟就只能成为一个殉道者。人类会永远自大,也会永远自大下去。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