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确实是诺兰,玩剪辑玩穿插是他的看家本领,这个三线剪辑和黑白运用让我想到了社交网络和阮玲玉。整整三个小时,但并不让人觉得冗长像冲出电影院,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奥本海默》无疑是成功的。他出场了多到堪称可以列个list加pool的人物,时间跨度巨大的三条线并行,各种蒙太奇的预示和穿插,都给这部片子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气质,即——一种核威慑下的压抑、癫狂与神经质,这即是符合电影的主题,同时也符合人物特性的。
如果说本片的优点,首先无疑是对于奥本海默本人的塑造。骄傲、正直、神经质、脆弱还有那神来之笔的潜意识中的杀伐果断的冷酷,影片用各种琐碎与侧面,以洋葱一样的手法一层一层对奥本海默进行了堪称矛盾的复杂塑造。以致于这个塑造出的主人公像一个精致的水晶——美丽,但也脆弱到好像一碰就会龟裂。此外,得益于演员的独特个人气质、精妙演绎和那双如玻璃弹珠般的蓝眼睛,让这个水晶一样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跃然纸上。这是极其成功的人物塑造,剧本、演员、剪辑,都功不可没。
曼哈顿机会是如此的成功,但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很少有人正经了解过。此片可谓用详尽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奥本海默与各科学家的努力与美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外,我们看到了那些年代独有的一些困难,看到了刻板印象中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的长袖善舞,尤其是一个确实符合刻板印象科学家及知识分子的奥本海默是如何扬长避短、收集资源、完成工程。包括对于签署抗核协议的拒绝,这是神来之笔。体现出这个长期神经质、但其实内心抑郁脆弱的人的潜意识一面,即一种能像执剑人一样的、带有绝对理性的冷酷,说难听点,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种“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的政治家潜能。但就是这个潜质,揭示给了大家,为什么领导曼哈顿计划的是奥本海默?为什么奥本海默领导的曼哈顿计划取得了成功?
这如果放在国外当然是大大的“大逆不道”,想来只有作为日本发起战争的第一受害人的中国人们能够理解、赞同、敬佩奥本海默的决心。如果说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用了六年杀死了二三十万人,那么日本在南京只用了六天,就杀死了二三十万人。而二三十万人,只不过中日战争受害者的九牛一毛。奥本海默的决心给他自己带来了无限心理折磨,但是战争里,抽出的剑未嗜血就不可能归鞘。这血可能是对方的,也可能是自己的。作为结束日本侵略战争的收益人,奥本海默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此外影评的亮点无疑还有对于美国体系下的解剖,一个“英雄”只因直言不讳就受到了无休止的监视、审查,和堪称折磨的听证。而事后证明却不过是一些含沙射影的质控和小人心胸狭窄的构陷。也许对于体系的解剖并不够深入,但是从头到尾无处不在的美共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调查,无疑给观众们立体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与氛围。在这方面,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最后与爱因斯坦对话的回收也堪称精妙,颇有迟到的谶语的意味。深化主题,却极其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是影片也不乏缺陷。
首当其冲的就是诺兰的老毛病,堪称灾难的男女关系刻画。一位朋友表示充满了男凝的不适。我表示:错了,不是男凝,是诺兰独有的那种外星人对地球人男女关系的理解,和心理医生一样对双方精神的变态凝视。和情人间的诡异不用多说,每次相遇make l都像面对吉普赛巫女的一张癫狂占卜,不过是在床上,与其说是情人见面不如说是心理病人交流并加重彼此病情。而与妻子的关系也显得生硬浅显,像是两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牛仔一见面就在大草原上来了一炮,灵魂相似,但相处时全身上下没一个细胞都写着“不熟”。妻子最多的话就是fight。可以理解诺兰想把情人塑造成奥本海默脆弱忧郁的一面,把妻子塑造成他有魄力、有决断、奋起反抗的一面。但效果就是,除了两段关系的共同点——神经质,都确实让奥本海默与日俱增的心理问题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其余的都只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与生硬。
莫名其妙于为啥一下子就对情人脆弱敞开心扉。说是知音难遇、对手难遇、真美共难遇,全世界的量子力学专家您见了一个遍,身边不是玻尔就是爱因斯坦,打隔壁的不是伯克利加州理工就是普林斯顿剑桥哈佛,您家就算再知音难遇也不至于难求成这样。至于美共,您身边不是人均美共吗?怎么就一下天雷勾地火了?
而生硬在于,且不论与妻子一开始对孩子几乎抛弃,这还能理解为两位不成熟的牛仔对于责任的逃避,后面的十多年里感觉两人只有妻子永远的怒气冲冲和奥本海默的手足无措愔愔哑哑,男默女泪,不知道两人是怎么过完十多二十年的。到了后半段,感觉妻子只有“fight”,赤脚喝酒fight,抑郁fight,愤怒fight。但结果fight就是在审讯会上大展辩才让对方法律无地自容?联合科学界给小人升官下绊子、为自己翻案?我是不是应该为美帝没有学苏修克格勃一样直接给夫妻俩一人一颗子弹反而给了二人充分辩论空间而鼓掌?
直到核爆实验成功,其实电影的节奏都是把控得当的。但是核爆成功后,电影节奏急转直下,开始冗长,让人觉得tired。三条线中的对奥本海默的质询线让我想起了社交网络中的官司,但奥本海默相较于社交网络下乘的是,这场官司并不影响任何人物塑造、事实改变和悬念(谁害他真的能算一个悬念吗?)一个完全作用一致的证明环节用了如此大篇幅描述,却没有任何推进(与此相对的社交网络,不仅有创业路上的各种悬念揭晓,同时有扎克伯格和萨维林两人的感情博弈,在这个来回拉锯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塑造了两人,让主角形象进一步复杂,看得观众心潮迭起)。这种无休止的问询和毫无推进与意义的来回拉锯可能是诺兰希望观众们感受到奥本海默的折磨与痛苦,事实上,观众们确实感受到了,但作用是负面的,因为这是一部三小时的超长电影,而最后一小时中大段大段重复冗长的询问,毫无疑问是对已经观影两小时观众的毫无意义的折磨。
此外,这片子的人物虽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少,只有主人公一人。这对于一个三小时体量的电影无疑是失败的。其他的朋友亲人的素质,要么是戏份够的但是塑造扁平,要么是塑造不错的却戏份少,如那个金发伯克利的实验物理学家,要么是塑造不错但太大众普通了,比如那个主持项目的将军。总之真正立得起的只有男主一人,这对于三小时电影太失败了。
而小罗伯特唐尼的演技实在不好,首先是一些私人习惯性动作没有克服,其次暴露野心和被揭露后的表演过于夸张。而无疑剧本也是有问题的,对于黑暗的揭露太过于直接,导致这种久经沙场的政客如第一次偷鸡成功就迫不及待炫耀的低级菜鸟。过于小丑化的塑造让片子显得儿戏。
总之,《奥本海默》无疑还是不错的片子,更好的剧本烈度和信息量也显示了诺兰的野心。在历史厚重度上,无疑也比《敦刻尔克》中掌握得更好。但是片子无疑也有着很多诺兰一贯的缺点,比如对各种关系塑造的干瘪,各种人物的工具化,内容上的不克制,新意有但不多……
本片如果能大下剪刀,剪掉后面一小时中的十五到二十分钟,包括两段感情戏中的一部分,我想哪怕不经大修,片子也可以至少上升半个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