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比李白更伟大。”

二刷《奥本海默》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想到这么一句评论,出自小破站某个《长安三万里》视频下方,初次看到这种言论我心一颤,感到无比震惊。

相册里找了半天,终于翻到了当时的截图。再一次读到这段评论时,想到的是刘慈欣的《诗云》,想到核爆与《将进酒》同样让我感受到震撼,以及“彻底永久地改变了世界”是否意味着“毁灭了世界”?

由这句话开始,记录一些个人的胡思乱想吧。

————

显而易见的是,牛顿与李白的成就根本无法比较,同样的,爱因斯坦和李白无法比较,奥本海默和李白也无法比较。他们代表了两种理解世界的方式,重理轻文、崇洋媚外、厚古薄今、厚今薄古等等都不可取。

————

我个人很喜欢《奥本海默》和《长安三万里》这两部电影,仔细一想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接近三个小时的时长,都是在一个狭小空间内以回忆展开叙事,都是在某个时代人类群星闪耀时等等。

叠甲,以下是一些粗疏的对比,没有任何褒贬的倾向,只是一些简单的罗列:
安全许可听证会——程公公的盘问
自知叙事——旁知叙事
奥本海默——李白
物理学家群像——诗人群像
理——文
特写——大全景
彩色/黑白——画面/文字
基督教——儒道佛
西——中
今——古
现代——前现代
工业文明——农耕文明
信息爆炸——低密度信息
…………
这还能继续列下去


奥本海默和李白都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他们的角色张力所在。
奥本海默:原子弹的矛盾
李白: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他们的性格也有某种相似之处:

《奥本海默传》中描述的对奥本海默的印象
《长安三万里》设定集中高适对李白的印象

————

个人感受到的一些双标行为
长:无聊、流水账
奥:震撼、神作,觉得无聊是因为电影门槛高你自己没看懂
长:诗人刻画浮于表面,耽于享乐、酒池肉林
奥:人物刻画个个丰富生动,深刻有内涵,分不清角色是你自己脸盲、没有提前做功课
长:宣扬忠君爱国、主流价值观
奥:“该死,我偏偏爱这个国家。”可以看到背后的美式主旋律
长:扭曲历史人物、篡改历史
奥:奥本海默受左翼思想影响、印第安人受核辐射影响等等历史也被掩盖、片尾字幕超过80%参与电影视觉特效制作人的名字“被遗忘”,再加一条wb热搜“奥本海默是历史”

再次重申“牛顿不比李白更伟大”。其实两部都是商业电影不要觉得高人一等,都没啥门槛,《长》都是一些中学课本中的诗,《奥》也没涉及多么复杂高深的理论。

————

两种悲哀:

李白想像大鹏一样振翅高飞、建旷世功业,奈何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只能浪迹纵酒、以自昏秽。但他在挫败痛苦中写出无数动人的诗篇,在他死后永远烙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杜甫忧国忧民,飘零半生、穷困潦倒,他的诗没有被收录在《河岳英灵集》中,不为时人所认可。在他死后,经由元稹的“发现”,“诗圣”这颗明珠才未蒙尘。生时怀才不遇,死后千载扬名,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文学家的悲哀。

再看《奥本海默》,开头孤寂落寞的爱因斯坦站在小池塘边,他已经处于物理学研究的边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子弹研发成功后,奥本海默倍受打压,可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年老时,接受奖项,重蹈爱因斯坦的覆辙,仅仅成为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过河拆桥,这又是另一种悲哀,一种科学家的悲哀。

————

值得一提的是,一刷《奥本海默》我发现年轻的奥本海默读过《荒原》,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令我印象深刻。

从《奥本海默传》中的描写看来,奥本海默还是一个诗人呢,他的诗很有艾略特的味道。他喜欢文学,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

————

IMAX海报

细看这张海报,感觉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1.普罗米修斯:海报中的奥本海默逐步靠近核弹,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影片开头的字幕就写明,中间对话也提及。不多赘述两希文明对西方的深远影响。

2.进步:海报中的奥本海默沿着梯子向上攀爬,象征着技术的进步。

此处引用戴锦华老师一再提及的,现代文明碰到了“玻璃天顶”,看上去还可以往上看,但是走到那是走不通的。现代性的进步逻辑是,人类发展,技术进步,生活就会越来越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8月30日《奥本海默》在我国上映,10天前是强尼银手拿着两颗核弹炸荒坂塔的日子,那是一个赛博朋克的世界,也是我们可能的未来。

西方现代文明的起点是文艺复兴,“人”也在此被发现,大写的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等等(当然,此处的“人”具有历史限定,特指欧洲白男人),文艺复兴透视也出现于此时。再看海报中的透视,所有线条的交汇处,那个消失点的位置是核弹,人类正在走向自我的毁灭。正如影片中的最后一句台词,我们已经摧毁了这个世界(大致这个意思,之后看到原台词会改

文,形式越来越大于内容,从杜尚的《泉》到用胶带贴在墙上的香蕉,从意识流、现代、后现代,到贾浅浅的屎尿屁诗,到仿佛按几下空格键就是一首现代诗。黑格尔的预言——艺术的终结:精神超出物质。
理,尼采上帝已死,现代物理学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人开始僭越上帝,人开始扮演上帝,开始行使上帝至高的神圣和权威。想到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人类扮演上帝,创造出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
“人类比上帝更伟大”,拥有毁灭世界的能力。

奥本海默一再提及的梵文

3.铁笼:海报采取的是铁塔正下方的视角,仿佛被铁笼所囚禁。想到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结尾:“在这种蜕变发展得最为彻底的美国,剥离了宗教和伦理意义的财富追逐,变得越发具有纯粹的世俗激情,而这往往就赋予了它体育竞技的特质。没人知道下一个住进这个铁笼的会是谁,或者在这种巨大发展的尽头是否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先知,抑或那些老旧的理想和观念是否会有一个伟大的新生,而如果这两者都不可能,那么是否会在骚动的妄自尊大中渲染出来一种机械式的麻木,我们同样不得而知。因为对于这种文化发展的终点,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描述:‘专家们失却了灵魂,纵情声色者丢掉了心肝;而这种空壳人还浮想着自己已经达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文明高度。’”这中间的“体育竞技”与“军备竞赛”同义,正是奥本海默极力反对的。“失却了灵魂”的专家、“纵情声色丢掉了心肝”与“空壳人”,和电影中黑白的空洞的了无生趣的施特劳斯似乎非常契合。而在奥本海默看似空洞的蓝色眼睛里,我们仍能看到他的灵魂。

4.精密:海报中的铁塔制造的精细而又严密,都是一些标准的几何形状,更别提正中的核弹了。想到《流浪地球2》中周喆直说的:“人类啊,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彼此毁灭之上。”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技术发明,都是在二战中用于间谍侦查、军备竞赛、彼此毁灭而产生的,令人唏嘘。

————

再声明一下,“牛顿”和“李白”无法比较,《奥本海默》是真人电影,《长安三万里》是动画电影,分属不同的类别,将两部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相联系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胡乱联系罢了,非常不科学,思维也比较跳脱。就像看到《奥本海默》中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在小池塘边的谈话,我便毫无逻辑、没有理由地想到李白和高适在洞庭湖畔摔跤的场景。《奥》结尾揭示了两人谈话的具体内容,《长》结尾也揭示了李白“怎样骗过对手”的具体步骤。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他们惩罚你够多的时候,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拍拍你的背,告诉一切都被原谅了。”李白:“高适,你知道怎么才能骗过对手吗?那得做好各种铺垫,细节逼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看都是真的。连你自己都以为是真的。”这是影片前半部分出现过的关键场景,到了结尾再次出现,揭示真相震撼人心。有这么一个说法:“莎士比亚之后一切皆成烂套。”,有些套路原理当然是一致的。

————

看完《横空出世》,和《奥本海默》有很多可以对比、讨论的地方。

1.人名命名电影/诗歌命名电影
《横空出世》出自教员的诗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似乎又和《长安三万里》的诗联系起来了。

2.劳动者
《奥本海默》平地起高楼,将军说完“给他建一个镇” ,下一个镜头里小镇就已经趋于完工了。
《长安三万里》田间劳作的农人、弯弓射雁的猎户,只是一闪而过的魅影。虽说“我朝人人习诗”“下至贩夫走卒”,但“诗”某种程度上是文人士大夫的特权,是贵族特权阶层,是精英阶级的专属。
《横空出世》展现了劳动者,劳动人民一边打夯一边唱劳动号子的劳动场景。

3.性别意识
美国曼哈顿计划共诞生了三枚可用的原子弹,分别命名为“瘦子”(Thin Man)、胖子(Fat Man)和小男孩(Little Boy),十足的男性意味。
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叫“邱小姐”,一个十足的女性称谓。
这是否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比西方自由主义阵营更具有女性意识?

————
《奥本海默》和《三体》也有可以对比、讨论的地方。

诺兰在开幕就引用了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来比喻奥本海默,看完我却想起了《三体》中叶文洁的话“我点燃了一把火,却无法控制”。

“这,是人类的落日”

“而我化为死神,成为世界的毁灭者”

————

电影和诗、科学和文学


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电影中诗意的内在联系和诗的逻辑特别让我着迷。我认为,诗歌和最真实、最有诗意的艺术——电影艺术的潜质非常相称。

无论艺术还是科学,都是掌握世界的手段,是人类在追求所谓“绝对真理”道路上的认知工具。

人类借助艺术手段,通过主观体验将现实据为己有。而在科学领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无尽的阶梯要攀登,新旧知识不断更迭,客观真理不断彼此推翻。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