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体验和片中展现的核爆场景有点类似:紧张→平静→余波汹涌。电影音效给的够足,气氛渲染没得说。诺兰的剪辑还是那么耐人寻味。
人物也就记住了几个出场频率高的,不过基本不影响观影体验。越来越理解《信条》里的那句“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不过更加全面的了解之后,我相信体验应该会更好(就是边际收益可能低点儿)。
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奥本海默注视着的雨点落在水中,泛起的波纹在脑海中和核弹在地图上的爆炸范围重合。
最后揭晓两位天才间的对话内容,彩色的视角同之前的黑白视角呼应,冲击力拉满了。“大家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如塔特洛克所说:更要珍惜那些真心理解你又爱你的人。
我无法确定奥本海默的真实想法,也许他自己也捉摸不透,毕竟人的想法本身就是飘忽不定的。他真如刘易斯所分析的那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殉道者,成为一个无法被超越的原子弹之父吗?还是说有点像牛虻一样,痛苦可以满足其自尊心?
所有的人物基本没有用一句话能概括的,不能定义为好或坏。并且电影带给我很多思考。大概出色的作品都有这两个特点吧。
想起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提到的一句:“你们当时给我颁奖,其实不算是颁给我的,算是颁给你们自己的吧”。就有点像我们为诺兰的电影叫好,也有点同样的意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