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三刷后,我试着记下对影片的个人理解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思考结果,以免遗忘。

从剧情这层看,《奥本海默》主线围绕着1954年原子能委员会对要不要给奥本安全许可的听证会。剧情和人物的设定,我的感受这是一场类似岳飞的英雄好人的审判。奥本与美共人士接触,对美共思想感兴趣,他有反对推进氢弹工程的行为,他存在泄密成为间谍的可能性。因为可能性,他的安全许可被否,名誉受损,这不就是“莫须有”审判吗?

影片和真实的区别,只在于影片里是好结局,施特劳斯作为典型的小人被抛出来,最后被解决掉,所有看过影片的观众理解奥本,他是个好人、英雄,他沉冤昭雪;而现实中的秦桧把岳飞押上刑场。只有在死后,大家才意识到岳飞的冤屈;几百年以后,几乎所有人才意识到,想要岳飞死的,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是南宋小朝廷,是那个系统/组织。

因此,从剧情的happy ending来看,《奥本海默》是一部非常符合好莱坞主流价值观的商业片,符合了观众期待,让观众心满意足,能获得好票房一点也不奇怪。

以上是剧情角度。

深思一下,想解决奥本海默的只是施特劳斯这个小人吗?也许是氢弹工程的推进群体,也许是反对罗斯福思路的杜鲁门们,可也许,就是美国政体和大众。他们对不同价值观的恐惧,他们在轰炸了广岛和长崎后一边得意又一边愧疚的心理,他们对人类世界终将被毁灭的恐惧,所有思潮交织在一起,他们需要一个人作为牺牲品和祭品存在,来安放宽慰这些心情。

用理性方式表述,影片详细展现了具体审判过程,讲了当一个系统或者组织,想要解决,或者割离某个人,不再把ta作为其整体的一部分时,会以什么方式很体面、流畅、符合逻辑地解决、切割掉某个个体。会有小人主动跳出来被系统挑选,例如施特劳斯、秦桧;会有更小的小人被系统利用,主动跳出来作证,例如泰勒、博登、张俊等;会有非常符合流程的程序,例如走过场的听证会、程序正义;会有能说服舆论的结论,例如对美安全的不安因素、莫须有罪名。至于个体为什么会被切割,也许并不是谁好谁坏或者有没有利用价值和利益,也许只是个体和系统所走路的方向不一样。

系统解决个体时,完美且不会带有任何私人情绪和情感。以上是从系统和个人的关系层面看电影。

影片也展示了某种价值观念或者某个美好事物崩塌崩溃的过程。跺脚音效,是片中最典型的象征。全片一共有5次跺脚,发生在琼死的时候(1943年圣诞)、原子能委员会要不要推进氢弹研究的晚宴(1953年)、原子弹爆炸后奥本发表胜利宣言(1945年8月)、奥本在听证会上被逼问(1954年),以及片尾与爱因斯坦的对话(1947年)。其中,只有1945年的第三次,跺脚真实发生了,在其他4个场景里,跺脚只是作为象征意义的音效来展现奥本本人的内心状态。

这5次跺脚,可以视为奥本如何认识到人类最终会被自我毁灭的过程。

1943年的琼死:死因可以是自杀,可以是他杀,他杀的可能性甚至更大。奥本明白,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因为他,琼没有任何理由必须要死,但只因为要获得新武器,琼不得不死。这是第一次牺牲,个体的死亡和被伤害。

1953年的晚宴:奥本预料到推进氢弹研究将会引发军备竞赛。这是未来可能发生的牺牲,是群体的死亡和被伤害。

1945年的胜利宣言:跺脚的象征意义,可以认为是群体无意识的狂热,可以认为是跺脚频率越来越快(如军备竞赛)带来的癫狂和毁灭,也可以认为是狂热的群体性事件会对个体造成伤害,跺脚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在1945年8月场景里,最直接的解读是一群人在欢庆另一群人的死亡和毁灭,这也许暗示人类整体的死亡和毁灭也伴随着某些人或者群体的欢庆。

1954年的听证会审问:这里的跺脚没有额外的含义,导演把琼的死亡片段剪辑进去,只是将奥本的心理外化并清晰表达观点“我们在选择武器时没有底线”,已经伤害到无辜个体(琼),已经伤害到群体(二十万的广岛长崎人们),未来还会继续伤害(军备竞赛),最终毁灭人类整个群体。

1947年和爱因斯坦的谈话:奥本说“世界早已毁灭”。其实,世界不是毁灭于原子弹被扔下的当天,也不是毁灭于琼死亡的那一天。

也许,人类世界毁灭于德国科学家发现用中子冲击原子可以制作炸弹的时候

毁灭于量子力学被发现建立的那天

毁灭于光的二象性被观察到的那天

毁灭于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那天

……

也许,人类世界在诞生的那天,就注定了毁灭。

以上,是从跺脚作为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音效层面,来理解影片。

从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这一层面来理解,《奥本海默》充满了对照、反复、回文、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并用无处不在的细节来分毫展现。

关于细节举两个例子:

奥本海默第一次回老家离开帐篷时,劳伦斯说了一句:“你说得对,风变小了”,以此暗示奥本熟悉那一带气候,这跟后面奥本预测暴雨很快停止形成反复和互文。

关于间谍福克斯,影片用了三个细节来展示:当泰勒要离开小镇时,奥本重新调整了人事,其中一句“福克斯跟着泰勒”,意味着福克斯有机会氢弹的设计思路,这为后续的泄密做了铺垫。两次试爆时都有人喊“福克斯,低头。”,这暗示福克斯当时带着任务在观察。

关于对照的表达方式,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能否获得安全许可的听证会,与施特劳斯在国会能否当选商务部长的听证会,这两者形成明显对照。有几句台词反复出现:这不是法庭,我们不是法官,这只是官僚例行程序,这只是走流程等等。人物设定上,希尔博士和布尔博士,都在听证会上勇敢说出真相。

电影和小说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

当分析观察时,我们在做解剖,在拨洋葱,把一层层观察到理解到的事物和观点一点点展现出来。写小说是和分析观察过程相反,是把想表达的观点通过各种手法,一层层掩盖、组织起来。而电影就是通过各种人和方式,把一层层掩盖起来。

电影是比小说更复杂的表达方式,是通过音乐、画面、剪辑、行为、语言、光影等多种方式,由多人共同把要表达的内容一层又一层组织和掩盖起来,甚至观众观影感受都是组成电影的一部分。这,也许就是电影之所以是现代社会的艺术形式的原因吧。

如此看来,诺兰的剧本、拍摄的影片,都很完美完整,剪辑剧情衔接,台词前后呼应,没有废话,没有断头路,一切都很精巧完美。只是,完美完整,并不是艺术的唯一评价标准。就像好学生一样,很好,但总觉得,也许还差点什么。

最后是认识层面。

看电影、看小说时,一边观影,一边在头脑中思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和思维发散。对一部影片、一部小时,就像对物体进行切割。

如果物体很复杂,例如大象,沿着象鼻切和沿着象腿、耳朵、身体切割,会形成完全不一样的切面。这也意味着,对信息丰富含义复杂的电影小说,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理解、解读、延伸和认识。

但如果物体很简单,信息很少,观点很单一,像一个立方体或者平面三角形甚至一条线,那受众能切割和认识的维度和感受就会非常单一短促单薄。

从这角度说,《奥本海默》是个不错的立体对象,而有的片子是不成线的点。

到此不再展开。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