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大多数电影时,并没有堪比电影院的视听条件,但并没有因此影响到它们之中优秀作品的魅力。鉴于此,本文打算回避掉优秀的视听体验给本片的赋魅,谈一下我认为本片还不够好的地方。

在这之前我需要说,视听体验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诺兰也说电影院才是电影最好的归宿,特意将本片的放映时间延长至一个月,我深表赞同。在考虑到视听体验的基础上,我会给本片四星,也就是推荐诸位都去电影院享受这部片子,如果再考虑到已经很长时间院线都没有让我有种想要必须去趟电影院的欲望,我会打五星,也就是力荐我每一位朋友,最近如果想看电影,那就去看《奥本海默》吧,我不会否认声音在这场电影里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像我非常喜欢的《出租车司机》一样,我无法想象如果《出租车司机》没有那贯穿整片的配乐,它还会不会深得我心。

《出租车司机》力荐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应该属于没有太多阅片量,仅观看本片一次,对本片没有做任何事先了解,对相关历史也并无了解的观众。

时长

首先让我感到遗憾的就是时长,准确来说,是时长和所包含内容丰富度的比例。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而时长很短,就会造成目不暇接的感觉,奥本海默就是这样。我也看到有些评价很喜欢这种快节奏,但我总感觉这种快节奏导致各种人物的出场、行动都是在被“推着走”,很难感受到这是人物自发的意愿。这就有点类似剧情需要你,所以你就来了的感觉。当然,人物和剧情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在本片里,这种结合仿佛更加生硬。

三个小时不算短,但对于奥本海默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会给我的观影体验造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奥本海默》的人物太多了,或者说《奥本海默》的人物塑造并不是很好。这点我想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做对比说明,在这部电影里同样有众多的人物,但在四个小时的观影后,我对每个人物的印象都十分深刻立体。并且,在电影主旨上的探讨,我并不认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广度和深度上比《奥本海默》做的更差。或许《奥本海默》增加到同样或者更多的时长,会有更多的施展空间和更佳的表现。当然,由于文化,人种特征不同,可能会影响我对本土的电影人物接受度更强。但别忘了,《奥本海默》的人物塑造也有先天的优势,类似爱因斯坦的历史名人,本身大众就会对其有一个基本印象,令人失望的是,如果《奥本海默》褪去这层先天优势,我不知道仅有的这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能否再给我类似的感觉,至少在其他我不认识的历史人物上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力荐

在时长方面,我似乎还能看到《奥本海默》的另一种可能,在此我直接举例乔·赖特的《至暗时刻》,此片算是标准的电影时长——两小时,但我丝毫不认为此片中丘吉尔的形象不如诺兰用三小时刻画的奥本,你很容易就可以在看完《至暗时刻》后就对丘吉尔的个性有清晰的了解,并且理解他的愤怒与激情,感叹他对时局的贡献,但在奥本身上我并没有同样的感受。二者既然同是传记片,那么对比主角形象的丰满程度还算公平,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至暗时刻》是一个很单纯的“商业片”,导演似乎并没有想在更深的哲理层面上做出探讨,而诺兰在《奥本海默》中则似乎并不满足于“一个单纯的商业片”。不过这一点正是我想表达遗憾的,如果将《奥本海默》中一些工具性质的人物事件砍掉,重点用更短的时长和快节奏集中突出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挣扎(就像丘吉尔面对势如破竹的德军时),这应该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传记片。

《至暗时刻》推荐

总而言之,三个小时对于一部史诗般的文艺片和众多人物来说,有些短和紧张,而对于一部追求精炼刺激的商业片和一个人物来说,又有些长和冗余了。

人物

实际上,在上文中主要探讨的也是人物方面,不过接下来我想按角色具体说一说《奥本海默》在人物塑造上的问题。

首先就是本片的主角,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开明见山的说,我并不认为墨菲适合这个角色,当然这不是说墨菲不是一个好演员。我看过他出演的《浴血黑帮》,墨菲与谢尔比浑然天成,他的个人魅力更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在《奥本海默》中,墨菲与奥本的融合并不是很好,从他的表演里无法感受到奥本的个性,即使我并不了解真实的奥本,这不矛盾,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不是让人留不下鲜明的印象,作为一个电影里的人物,作为一个历史中的名人,这点更尤为重要。

其次是本片中的反派施特劳斯。从演员角度上看,作为一个配角是没有硬伤的,但在本片中对他的安排我个人认为是失败的。这个角色对于整部影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两次反转(陷害奥本的幕后真凶,奥本如何转危为安)都和他密切相关,但在揭露第一次反转时,我完全一头雾水,好一阵才明白其中关系,也许是在此之前诺兰对施特劳斯刻画的太少或者太平淡,这导致反转完全让人毫无波澜,而正当我思考奥本最后会如何摆脱困境时,影片所讲述的仅仅是一个人突然跳出来说了一通施特劳斯的坏话,就轻易的结束了这个阴谋。

最后,很多人所说奥本的妻子塑造很差,工具性很强,但我觉得本片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推动剧情的工具。而奥本的妻子在某些细节上,例如对泰勒吐口水、在听证会针锋相对、对前任丈夫的死不足惜等等,都让我感到她反而塑造的相对成功。

主旨表现

本片主旨主要集中在奥本在制造原子弹中内心的拉扯和政治斗争的悲剧,我很高兴在前者中看到诺兰尝试去塑造了一个客观复杂的人物,而不是停留在黑白脸谱上,但是与前面提到人物塑造上的缺点并不冲突的是,这种复杂只是来源于配角口中的解释性的评价。杜鲁门说他是爱哭鬼,施特劳斯说他是伪君子,这确实体现了奥本的纠结:他无法坦然接受这过于沉重的荣誉,又没有彻底的与它切断联系(甚至我觉得施特劳斯对他的评价一针见血,当然,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奥本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揣测又显得那么卑鄙和不公平,但就像丘吉尔力排众议执意对抗德军一样,最后战争胜利,他成为了英国的英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战争狂,要是说他的绝不投降仅仅是响应英国群众和对敌人的无畏我很难相信。同样我认为奥本海默在被鹰啄食时,重生不仅仅是他的心脏,也有他自认神明般的骄傲,这种骄傲促使了他带着昂首挺胸的自信去应对听证会。)但这种表达主旨的方式未免有些直白,而直白会堵住很多观众自我思考的口子,在这里多一点留白未尝不会更好。

回归奥本本身,对于用大量的幻视幻听意识流的方法去渲染奥本的纠结,我感到夸张和生硬,不可否认这种手法是大胆的和有新意的,只是如何将它和影片主旨结合的更好,应该还会有提升空间。

非线性剪辑

其实非线性剪辑很难说是一个缺点又或是诺兰不可或缺的风格,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而对于我来说,非线性可以说大大加大了本就不小的观影压力,在快节奏下每一次毫无征兆的切镜后都需要判断并理清时间的先后(对于历史片来说,这还是比较重要的),而这种技法所带来的优势让我唯一感受到的只有开头和结尾奥本和爱因斯坦呼应的贯穿感——完美的结局。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这是无意义的复杂化,即没有丰富情节和人物,也没有草蛇灰线般的联结。若本片的结构像略萨的《酒吧长谈》一样,用一场在酒吧里的谈话将整个故事串起来也许是一个更直观的结构,并不失风格。用听证会作为影片的主线让观众抓住,在其中有关联的穿插各种事件的进程,不仅可以减轻观影中的压力,我想也会给人物塑造更多的空间。


本文完全是个人主观看法,而主观就像世界上任意两片叶子,若观点不同,欢迎理性友好的讨论。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