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请大家务必要看到最后,不管你看过或没看过电影!一定能让你全方位看懂这部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
众所周知诺兰此前一向的老东家是华纳,但因为疫情期间诺兰坚持上映《信条》,而华纳没能守住院线窗口期,另外当时华纳直接宣布2021年要在HBO MAX同步发布院线电影,这把一向支持电影院的诺兰给惹怒了。
要知道诺兰从2002年起,他的第三部电影《失眠症》(针锋相对)开始,就和华纳一直合作。但诺兰还是做了决定,一气之下诺兰撕破脸出走华纳。
接着诺兰为了自己下一部作品找个好老板,接洽了不少片方,其中就有索尼影业,派拉蒙,环球,甚至是苹果公司(我为什么要加甚至……)。
经过多次接触,最后诺兰选择了环球影业作为《奥本海默》的发行商,环球影业豪气给到一亿美刀的制作预算,并答应到时电影上映会追加一亿美刀宣发,为什么不找我做下推广(不是)……
这个1亿宣传费,或许大部分会放置在奥斯卡的宣发拉票上,大家需要知道,奥斯卡是会员投票制,而发行商公开对影片的宣发“拉票”,是符合规矩的,这不是贿赂呀。宣发归宣发,影片品质如何才是第一评判标准。
另外,《奥本海默》的票房,诺兰可以提成20%!还有《奥本海默》上映三周内,环球影业不能有其他新片上映!
而诺兰最看重的,是环球承诺《奥本海默》院线窗口期在90-120天,因为诺兰认为,电影天生属性,就是应该在电影院看。
不过万万没想到呀,华纳直接让《芭比》同一天上映,据说在采访时,诺兰有些不爽华纳这样的操作,让两部大片同一天上映,是对两部电影排片的伤害。
伤不伤害我不知道,对于经常泡在影院的我是很狂喜的了,由于两部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从而造成网络上出现了一部叫《芭比海默》的“大电影”。
另外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实拍狂魔诺兰,这次拍《奥本海默》还是实拍吗,答案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诺兰内心估计很想真的拿一颗核弹来炸吧,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诺兰有透露他的爆炸艺术,用了接近核弹爆炸视觉效果的炸弹,不过具体怎么操作,诺兰守口如瓶不愿透露更多。
不光是核爆场景用了实拍,包括预告我们看到的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能量波的可视化效果,还有宇宙奇观的描绘,都是通过特殊方式进行实拍拍摄的。
看过《星际穿越》大家都知道开场那片玉米地,是在拍摄的多年前,诺兰让人在那一棵棵种出来的,这次为了拍摄当时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诺兰也坚决不用绿幕合成,直接在那建了一个小镇,然后再取景拍摄。
而其实诺兰还是位胶片狂魔,以及大画幅狂魔,这次《奥本海默》的拍摄,诺兰全部采用胶片拍摄完成,而且是IMAX画幅的70MM尺寸的胶片这你受得了吗?
看过预告我们都知道,影片会有黑白画面,这黑白画面可不是后期做成黑白的,而是在拍摄时,就用了黑白的胶片去拍摄,但IMAX,或者说整个影史,根本就没有制作过70MM尺寸的黑白胶片,为了满足诺兰这一要求,IMAX技术人员不得不重新研制了为这部电影新诞生的IMAX黑白胶片。
玩胶片摄影的胶佬狂喜有没有!
换句话说,诺兰变相发明了一种电影拍摄的规格:70MM黑白胶片。
而这部电影有180分钟,3个小时的IMAX胶片量,差点让胶片放映的托盘也达到极限。
所以如果你有幸能看到原汁原味的IMAX胶片放映,那将会是有生之年,可惜的是目前IMAX纯胶片放映厅,只有诺兰临时指定的30家!
但个人觉得看激光IMAX也已经能感觉到满满的胶片味了,很满足。
哦对了这真的不是给IMAX做广告!我也想其实!要知道诺兰一开始就是从8毫米胶片玩起来的,所以对胶片,对画幅,对电影的纯粹传统技术,有着很强的执念!
至于看什么场次怎么看,我建议当然还是选大一点,音质好的影厅。最重要的建议来了,尽量靠后面的座位,因为影片的人脸特写非常多!
那么为何诺兰这次会选择奥本海默来作为拍摄内容,除了诺兰目前只会拍“男人”外,前面就提到《信条》有所谓的“预告”。
关于奥本海默那段话,原本就在《信条》剧本里,在当时拍摄那段话时,罗伯特·帕丁森也在现场,等影片拍摄结束后,罗伯特·帕丁森就把一本奥本海默50年代的演讲集,作为杀青礼物送给了诺兰。
诺兰还真的看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然后又读了由凯·博德和马丁·杰伊·舍温的《美国的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这本书。
于是诺兰决定,他要拍奥本海默。
其实早在2005年该书出版时,拍过《1917》的萨姆·门德斯就想要拍奥本海默了,但一直没能实现,该书作者也觉得想把奥本海默错综复杂的人生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但诺兰却达成了这一目标,以这本书作为灵感,把奥本海默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那这部诺兰的《奥本海默》,接下来就给大家验货!
《奥本海默》搞得很神秘,就在我观看首映礼时,评分都没有解禁。
本解析截稿前,烂番茄的专业影评人番茄指数和观众爆米花出奇一致,都是94%,这也是诺兰的作品在烂番茄最好的成绩,平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巧的是两部电影影评人和观众指数都是94%。
IMDB《奥本海默》是8.8分,也是一个很高的成绩,平了《盗梦空间》8.8分,比《黑暗骑士》9.0分略低一点。
严格的metacritic影评人给出了89分!观众给出9.0分,成为该平台诺兰作品最高分的一部。
来嘛!为了避免尬吹!我们先说影片的缺点!
这是诺兰继《敦刻尔克》之后,诺兰再次尝试真实历史背景下打造的电影,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之父,外加预告基本都聚焦在制作原子弹前后的剧情,大家是不是对原子弹核爆期待值已经拉满了!
BUT,我要转折了!从电影片名《奥本海默》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部讲述奥本海默本人的人物传记片,而非是“3小时教你如何制作原子弹并进行投放”的电影,如果你期待影片有大量篇幅是放在原子弹爆炸的视听盛宴上的话,那这部电影估计会让你很失望。
如果你只从《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开始认识诺兰,把诺兰和脑洞和壮观视效划上等号去定义他的作品,那么《奥本海默》你大概也会失望。
不过你想看到一部通俗易懂,围绕奥本海默如何成为“原子弹之父”的英雄式成长的人物传记片,那你可能也会失望。
这部电影几乎全程都是对话戏,可能占比高达90%+,如果你不是作为英文是母语的观众,看的场次还没有字幕,那你会看得非常吃力,这将会是高难度的3小时听力考试相信我!
就算有字幕,看第一遍时可能也只能全程盯着字幕看。
影片的观影门槛也是一如既往的高,你不要想着诺兰会由浅入深的带你慢慢走进那段历史的“良夜”,《奥本海默》像《敦刻尔克》一样,开场就是中场,之后又穿插上下半场交错来回打乱。
另外影片出场的重要角色众多且分散,如果你不了解那段历史和人物,你会对影片十多位频繁出现的角色弄得晕头转向,可能最后就只记得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还有爱你三千遍的托尼,和从火星回来的马特达蒙。
看《奥本海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需要做好一些功课,所以解析最后会有相关的内容。
所以如果你看《奥本海默》时,需要调整好你的观影预期,做足心理准备去观看这部长达3小时的对话电影,《奥本海默》不会像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或《信条》那样的冒险动作片,这会是一部文艺属性大于商业娱乐的电影,甚至诺兰在影片中,都不屑于用一丝丝的力气,去讨好观众。
因此这也导致会有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其实从诺兰的第一部作品开始,诺兰就被人指出,他着有娴熟的电影技巧但也充满着匠气,总会在影片中刻意打乱时空叙事屡试不爽,但只是在自恋+装X的路上越玩越溜。
这些我都能get到,但我觉得吧,这也是诺兰之所以是诺兰的原因,诺兰不会拍出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不会让《奥本海默》觉得像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
而即使你了解诺兰的电影,诺兰也每次都会给影迷带来之前预设完全不一样的新作品,熟悉又带着新鲜感。
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先看熟悉的诺兰惯用的解构时空叙事。
对于诺兰来说,电影的艺术就是时间和空间构建艺术。
不管是诺兰的首作《追随》靠着主角发型和伤势理清时间场景,还是《记忆碎片》完全颠覆电影正序时间叙事逻辑,亦或是《盗梦空间》层层深入的时间递进设定,《星际穿越》主角在黑洞立方体的时间回访,《敦刻尔克》的一周一天一小时,《信条》里的时间钳形战术。
诺兰都对时间和空间有着特别的嗜好,这也是诺兰能在影视界出圈的资本之一,很多人看《奥本海默》并不是因为奥本海默IP,而是诺兰这IP。
《奥本海默》依然沿袭了诺兰对于时空理解的特点。
影片故事时间背景跨度很长,从现实历史中,我们可以把奥本海默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原子弹前,原子弹时,原子弹后,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有没有,别打我。
但我没说错,原子弹研发的成功,成为奥本海默人生的重要时刻,所以影片用原子弹这个坐标,呈现了奥本海默人生进程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看似在影片中无序的穿插着,但最后却像美妙的量子纠缠一样,在最后组成奥本海默人物的胜利与悲剧的写照。
《奥本海默》像《记忆碎片》一样,用了彩色和黑白做了区分,不过《奥本海默》这次的区别并非用在时间前后,而是用来区分主观和客观。
彩色部分是从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为奥本海默的所见所思所想。
而黑白部分则从围绕奥本海默所发生的客观事件展示,之后《奥本海默》会和《记忆碎片》一样,进行一次给白和彩色交融和升华,特别精彩。
彩色和黑白部分,时间并不是正序和排列整齐的,而是进行了打乱和重组,这也造成了影片叙事体系的进一步复杂化,这当然也是诺兰拍电影的优良传统了,就不给你好好讲故事。
虽然影片有3小时,但整部电影的节奏都非常快,事件一件接一件,带出的连锁反应和对奥本海默精神的冲击,正好对应了影片中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一环扣这一环让人窒息。
诺兰除了彩色黑白风格双拼和多线性叙事外,为了增加影片的可看性,诺兰还试着在影片中加入不少的类型片的风格,比如惊悚恐怖幻象元素,到时大家可以仔细看,有一幕奥本海默产生错觉幻象,看到一个被核爆摧残的女子,那女子是诺兰的女儿。
我只能说好家伙,诺兰在《星际穿越》给自己女儿一个静谧乖巧时刻后,到这部直接给女儿玩“毁容”,诺兰访谈时有说,想让女儿去尝试不同状态下生与死的思考。
另外奥本海默秘密审判和听证会的戏份,诺兰运用了不少律政片的元素。
当然诺兰这次做得最大的不同,个人认为就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对话戏!
这次《奥本海默》诺兰虽然没有抛弃他对叙事的解构,但似乎在回应影迷一直对他的诟病,比如他对角色情感构建很弱,经常对白都充斥着解释性的作用。那行呗!《奥本海默》一整部电影就在构建角色和使用对白试试看。
相比较于《敦刻尔克》全片角色惜字如金,对白寥寥无几,《奥本海默》几乎靠着对白完成了剧情推进,和节奏把控以及戏剧张力的建制。
《奥本海默》整部影片从开头那一刻紧张情绪就直接拉满,影片没有宏大上帝视角去展开二战战争的残酷,也没有任何战争的惨烈画面渲染,而仅仅是靠角色对话营造人类走到命运的档口。
开头仅仅靠着对白,我们就清楚,美军不开发原子弹,NC就极有可能捷足先登,终极武器的话语权在谁手上,至关重要。
从那一刻起,影片就像进入了一场人类未来命运的倒计时。
影片角色之间的大量对白,一开始你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如果你把这些不间断的对白转换成是对于影片之外的留白想象,就能感受到角色和剧情扩展出来的更多可能性。
而影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打乱,对白的构建更能成为联结跨越时空的存在,影片的对白就像是串联起各个事件隐藏针线,让一切看似不起眼和原子弹和奥本海默没有关系的剧情,最后都靠着对白的层层堆叠,像漏斗一样最终汇聚。
尤其是奥本海默1954年被秘密审问调查那场戏,靠着犀利的剪辑和角色之间撞击的对白造成的情绪渲染,让那场戏直击奥本海默的道德困境焦虑的深处!现场如同也炸了一颗原子弹,核爆辐射过曝的炙热光亮,像是对奥本海默无情的凝视。
看了电影你就会感同身受了,那场戏很过瘾。
看完电影刚开始我有些不解,诺兰其实可以有很多表达形式去创作这部电影,为何选择用对白戏去构建,但看了那场审问奥本海默的重头戏,我才明白影片放置大量的对话戏份,其实和塑造奥本海默本人很契合,早期奥本海默的“口无遮拦”,“敢说敢当”,进而导致“祸从口出”,“人言可畏”,为人生后半阶段的悲剧埋下伏笔。
虽说影片对话戏占比很大,但这些戏份就像被一个吸引力作用给缠绕着,那就是原子弹核爆实验之夜。
那场核爆戏份确实不长,但对于这场戏的铺垫,气氛营造,还有紧张节奏的把控,可谓是做足功夫,观众似乎也跟着奥本海默一起,从组队到选址,从遇到难题困境到和NC争分夺秒。观众似乎都事无巨细的参与进研发原子弹的每个工作环节中,当然制作原子弹的内部详细流程不会公布啦,估计诺兰也不会知道。
而且在研发过程中,还穿插进谍战片元素抓内鬼的黑白内容。
更让制造原子弹的过程增加了不少的悬疑感。最后真的到了核爆那一刻,内心的激动和紧张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影片的核爆就只有这么一瞬间,但会让人难以忘怀,主打的就是一个临场感和恐惧感。
现在仔细琢磨,诺兰对于核爆玩的就是“少即是多”,如果全片一直都在炸核爆,或许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也不会有太多核试验的新鲜感了。一次的震撼才让人印象深刻,妥妥的“饥饿营销”了。
另外,核爆场面不会是你想象中的多么宏大和夸张,多么惊天地泣鬼神,但诺兰却用他擅长的手段,表达了奥本海默看到核爆后,精神上的深层恐惧,那一刻,奥本海默觉得自己成了死神。
影片对于核爆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留白,但这正好释放了最长久的“余波未平”情绪,后劲非常强,就算我看完电影,只要回忆影片串联到奥本海默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一种让人不适的剧烈和焦虑感袭来,同时,也庆幸着自己活在和平时代。
看完影片我并没有觉得核爆场面的戏份太少而感到不过瘾,相反的,核爆后人类的命运从此走向另一个深不可测的未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传达的内核。
影片中有一个理论假设演算(预告有提到),指的是核裂变产生的连锁反应不会中断,这样将会让世界毁灭,但这种可能性接近于零。
还好真正核爆后,世界没有毁灭。
但从另一个维度,从诺兰的假设来看,核爆后的核裂变连锁反应,在人的层面已经发生了连锁反应,至今从未停止。
当人类手握着有毁灭世界的终极武器后,世界的格局就如同核裂变反应,燃烧到世界每个角落,这样的人类命运难题,奥本海默作为当初研发原子弹的领头人,承载的精神和道德困境,是前所未有的。
毋庸置疑,当时为了世界的和平正义的胜利,为了彻底摧毁法西斯主义,让日本投降,尽快结束这场人类战争浩劫,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结束战争,当时奥本海默也是这么想的,甚至他还在想原子弹成功后,能让战争永远在地球上消失。
而当在这一切发生后,奥本海默却才猛然发现自己只是一枚棋子,而非棋手,真正的棋盘,从来都在那些美国政客手上,到了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奥本海默更像是一枚用完的弃棋。
诺兰就是这样靠着返璞归真电影手艺人的行活,实打实的打造了一场奥本海默充满偏暗黑面向的复杂胜利。
访谈中诺兰有个问题被问及,如果有一天诺兰本兰被拍成传记片,诺兰最希望谁来演他,结果诺兰毫无犹豫说要基里安·墨菲!他真的...
基莲可以说是继科林·法瑞尔之后最知名的爱尔兰演员了。
很多人说基莲这次终于在《奥本海默》转正了,荣升C位男主,基莲一定开心爆了,但恰恰相反,诺兰比基莲还要兴奋,诺兰觉得帮基莲找到了一部好的电影,能让基莲成为男主,让基莲真正的表演实力让更多人看到。
话剧演员走出来的基莲,当年被丹尼·博伊尔相中,拍了《惊变28天》,这部仅有800万成本的丧尸灾难片,很快让基莲出圈,基莲在《惊变28天》里充满正邪的爆发力,让当时刚拍完《失眠症》的诺兰看到了这位可塑之才。
正好诺兰当时要筹备《蝙蝠侠:侠影之谜》,就找到基莲来试镜,不是稻草人,而是蝙蝠侠,但当基莲戴上蝙蝠侠面具后,那种邪典气质一看蝙蝠侠就不是好人,于是就让基莲做了稻草人。
受到诺兰的青睐,基莲成为了仅次于迈克尔·凯恩,诺兰作品签到次数第二多的御用演员,在这些年,基莲也不负众望,在演绎生涯上频出代表作,其中《浴血黑帮》系列神剧,基莲饰演的汤米,带着他的剃刀党,在全球掀起一股继《教父》和《黑道家族》后的黑帮模仿热潮。
回到《奥本海默》,我估计明年奥斯卡最佳男主,入围名单会有基莲的一席之地。
在影片里,基莲发挥了自己精分略带阴郁,让人看着格格不入的气质,而这演员自发的魅力,也正好符合现实中奥本海默道为人处世的双面性格。诺兰这次要挑战的,其实就是要拍出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那种道德焦虑的困境和迷茫,以及自身亲自打开人类命运潘多拉盒所要承受的恐惧。
我刚开始看片时,会觉得为何诺兰要选择用如此大的画幅,去仅仅拍摄大部分角色的特写,意义在哪,但看到后面三分之一我悟了,这样的沉浸感,才更能进入奥本海默的内心,去体会他所体会的纠结和痛苦,还有之后被落井下石和被诬陷的绝望。
如果你有看过奥本海默的一些采访和当年的真实影像,可以从奥本海默的眼神里尤其是研发成功原子弹后,看到他那种憔悴和对于人类不断试探命运死神的无知,这些都能在基莲的表演情绪和举手投足中,得到精准的还原。
奥本海默作为一名科学家,本应追求科学真理和宇宙奥秘,并拥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象征,但奥本海默却在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承担着超于常人的重任,最后迎来的却是自己国家的荒谬审判。
除了基莲,当然小罗伯特·唐尼也贡献了大变化的改造形象,虽然唐尼的一些经典表演的动作细节还是改不掉,但你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演员自身独特的魅力,唐尼也特别提到,这是他演绎生涯演过最好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宣传这片才这么说的。那我们也坐等一个奥斯卡最佳配角提名吧。
而且唐尼为了出演刘易斯·施特劳斯这角色,自降身价仅形式化的拿了400万美刀片酬,要知道他出演《复联4》的片酬据说高达2000万美刀,还不包括票房分成。
另外二代黑寡妇佛洛伦丝·皮尤,也贡献了她的完美身材,是的影片被定为R级,裸露镜头,就是佛洛伦丝·皮尤饰演的珍妮,奥本海默的情妇。
这也是诺兰的作品,第一次出现了上半身赤裸的画面,可惜的是个人感觉还是放得不够开呀,既然都拍了,基莲好歹你也来个全身展示对吧,而且时间太短了(不是)。
还有艾米莉·布朗特饰演奥本海默的妻子凯蒂,现实中就是外向口无遮拦,敢作敢当并且坚韧不拔的女强人形象,她的故事其实很精彩,人生阅历丰富,但因为影片讲述的是奥本海默的故事,所以凯蒂给到的戏份并没有太多,需要自行补足。
还有像马特·达蒙,戴恩·德哈恩,杰森·克拉克等等一众知名演员,都在各自的角色上找到了强而有力的性格坐标轴,越看越有味道。
马特·达蒙还因为和妻子正在进行“夫妻治疗”暂时“息影”,原本什么影视项目都不接的,但呆萌说了,如果诺兰聘请他出演电影,他一定会出山。
除了这些出名的明星,诺兰对自己曾经出演电影的演员也是关爱有加,爱因斯坦虽然在影片戏份不多,但因为名人效应,可以说是影片最知名的存在了,爱因斯坦饰演者汤姆·康蒂,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那位医生。
别以为人家是十八线演员,汤姆·康蒂早在1984年,就凭借《鲁本,鲁本》提名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还在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有着出色的表演。
总之在这不得不感叹诺兰大导演的号召力,能招揽好莱坞实力男演员半壁江山都来到这部电影,哪怕只做客串配角也甘愿,我以上说的明星并不是全部,在观影过程中就时常爆惊喜!
哎这不是内谁吗!啊这不是内谁内谁吗!天呀这又是谁谁谁差点没认出来!
诺兰一向对自己作品的原声部分也是要求非常高,但这些就没法像故事创意或剪辑技巧那样去操作,而是实打实用钱来买单。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在诺兰没钱的早期作品中,音乐其实并没有太突出,因为没钱请得起知名作曲家,等到诺兰终于接手《蝙蝠侠》系列后,直接就请来汉斯·季默编曲,这样的合作持续到了《敦刻尔克》,除了《致命魔术》外,两人一共合作了六部电影。
到了《信条》诺兰依然向汉斯季默进行邀约,但可惜的是汉斯跑到隔壁给维伦纽瓦做《沙丘》去了,于是诺兰才得以有机会,去找到了从《黑豹》配乐脱颖而出的瑞典作曲家路德维希·格兰松。
看过《信条》的大家应该也会觉得该片的配乐特别上头,“逆行”的新概念音乐形式,给到的惊喜就是真香,影片中经典的主旋律音,正放倒放都可以,极强贴合了《信条TENET》的电影创意。
一回生二回熟,《奥本海默》诺兰依然找到路德维希·格兰松。
这次影片的电影配乐,我已经不能用锦上添花来形容了,而是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电影中核裂变必不可少的元素。
前面说了影片大部分是由对白戏去组成,而这些长时间的对白,有时候还是很难去和观众产生同一语境频道的共鸣,而音乐,就成为人与人之间,甚至是全宇宙共同的“语言”。
我这几天都在不断循环着这张《奥本海默》的原声,我惊讶的发现,原声部分其实有将近一半,是有着浪漫,奔放,对大自然和生命歌颂的感动,对宇宙奥秘和生死的敬畏。
比如“Can you hear the music你能听到这音乐吗、Groves树林、Destroyer of worlds世界毁灭者”这些曲目,都展现出了影片散发出来的极致优雅,什么是“蛋蛋的忧桑”或许就是这种感觉,强烈建议去听听。
另外为了营造一些戏份的紧张时刻,配乐依然秉持着那份独特别致的浪漫,用了小提琴合奏和竖琴的搭配,大提琴打底,营造出同样狂放悠扬的交响乐。比如“Fusion融合”和“Trinity三位一体”这些曲目。
而最让我惊艳和没想到的,还是电影配乐和音效巧妙的组合设计,预告中我们能听到如同蒸汽火车呼啸的“恐龙扛狼”,不是,就是轰轰轰的声音。
这声音在影片开始就环绕在奥本海默脑海里挥散不去,但之后影片会揭晓这声音的来源,这绝对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你们看了就知道了,也充分还原和视听化了奥本海默焦虑疲惫崩溃的内心世界。
诺兰也是少有对配乐极为重视的导演,作曲家需要和诺兰紧密合作。
拍过电影的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电影是在粗剪的时候,会先拿别家的一些配乐来做个铺垫听个感觉,有了电影粗剪后,才去进行后期配乐制作,说白了配乐属于后期。
而在诺兰的电影里,配乐是前期工作,诺兰先会和作曲家聊剧本,然后在开拍前,就已经把电影原声给做出一个版本了,之后诺兰会带着配乐的感觉进行拍摄,剪辑。
所以大家也能感觉得到,诺兰作品的配乐,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电影《奥本海默》用了三小时的篇幅,要总结的话,其实就是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那场对话戏。
诺兰用了《记忆碎片》,《致命魔术》惯用的公式章法,把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这场戏拆分,开头提出问题,自我进行闭环。
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海森堡,不是《绝命毒师》的海森堡,是维尔纳·海森堡,亦或是奥本海默,这些已经窥探到宇宙真理和洞见人性光明与黑暗的科学家,或许在他们心中早已对生命和人类命运有了答案,人性的善与恶,似乎并没有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任何的进展,这可能是一个悲观的审视。
但诺兰一如他以往的作品,不想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把人类命运的思考留给观众,就算是对主角奥本海默的评价,也放置在了一个尽量客观的位置,但无论怎样,毕竟是人拍的电影,就会有自己的态度。
你可以变相理解《奥本海默》是隐藏得比较深的美式主旋律大片,但也能看出诺兰在对照当下现实国际局势下,做出来的人类历史和反思的写照。
对于我来说,这似乎是人类必然宿命的进程,奥本海默必须做出原子弹,否则二战可能会走向更可怕的泥潭。
为了二战的结束,为了避免牺牲更多人,就必须让日本更真切体验死亡和消失所带来的恐惧,让世界和平早日到来。
或许你看完诺兰的《奥本海默》,你可能会觉得不如他以前的冒险科幻脑洞来得刺激,但就我而言不得不承认,这是诺兰全新的代表作,甚至到明年,诺兰可能会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问鼎奥斯卡。
诺兰用这部电影,只为想给观众一个思考的机会,人类生命在延续的路途中,又是否会再次愚蠢到堵上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而再再上演世界大战,而这次,可能就是同归于尽了呢?!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发问和疑问。
正如影片诺兰展示的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地球,核裂变没有停止,地球和人类走向灭亡。最后的答案,诺兰依然留给观众自己去解答和思考。
电影《奥本海默》用3小时,要讲述奥本海默的完整生涯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影片就像原子弹积压裂变中子一样,尽可能在3小时的时长,编织更多的事件和细节内容。
有时候甚至片中的一句话,出场不到一分钟的角色,就是一段传奇故事。
所以影片如此丰富高密度的细节,也导致如果你不了解真实奥本海默事件前因后果,看片时可能会有些吃力。
接下来就结合真实历史和影片,聊聊奥本海默事件,看过电影可以温故知新,没看过电影我觉得更需要事先了解,对看片非常有帮助!
奥本海默的家庭条件,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是富二代,小时候也算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家里收藏的画就有毕加索和梵高。
那是因为奥本海默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涵养的名画收藏家和画家,父亲则是纺织厂大亨级别的人物。
奥本海默家庭又是欧洲移民,所以他从小受到的是欧洲那套严格正派教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历史和语言各项技能,早在奥本海默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涉猎和学习。
长大后奥本海默的求学路没有一帆风顺,1924年他在剑桥读书那段期间,他一直对实验物理学提不起兴趣,而是喜欢理论物理学,在念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段时间,奥本海默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还做了一个毒苹果放在导师桌子上,差点被学校开除。
但幸运之神很快降临,1926年,奥本海默收到来自德国的马克思·波恩的邀请,前往哥廷根大学深造理论物理学,马克思·波恩可是量子物理学的鼻祖啊。
那个时候,也是人类的物理学之巅神仙打架人才辈出的时间点,有一张照片估计大家都看过吧,物理学界神人聚集最全的一次合影,就是在1927年拍的。
奥本海默在那段期间就像重生一样,在物理研究领域打出自己一片天,而1927年,作为学生的奥本海默也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一年,奥本海默23岁,23岁的时候的我在干什么,大家23岁又在做些什么呢?
奥本海默还有一个弟弟叫弗兰克,长大后也练成了一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学成之后回到美国,就立刻收到美国十几所大学的邀请任职。
奥本海默先选了上半年在哈佛,下半年在加州理工。
之后在1928年秋,奥本海默又跑去荷兰讲课,这时他也显摆了下自小学习语言的天赋,快速学习荷兰语,用荷兰语来上课,吓呆了同行。
别以为我在记流水账,这些影片都有呈现,所以给大家加强记忆观影体验会更好。
短暂的荷兰之旅结束,奥本海默再次回美国。但他患上了轻度肺结核,于是他和弟弟去新墨西哥州的一家农场疗养。
在疗养的时候,奥本海默爱上了这片沙漠乡村,并且坦言“物理和沙漠”是他一生两个最爱,好吧那只能把奥本海默和女人的关系归属到真·物理纠缠的位置了。
而对乡村沙漠的爱,据说也成为了后来奥本海默为曼哈顿计划选址的原因之一。之后奥本海默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副教授,在那他结识了实验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在影片中由乔什·哈奈特饰演。
就在伯克利任教期间,因为奥本海默讲究的穿着,以及打小受到欧洲礼仪的浸染,再加上这么年轻就学识渊博,所以当时大学生都挺崇拜奥本海默,甚至一些学生还模仿奥本海默的言行举止。
不过也就在那时,奥本海默有些孤傲和放荡不羁的性格,也被彰显出来,低情商说,就是奥本海默“看人下菜碟”,奥本海默对于他想要认识想要交往的人,会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是讨好,送送小礼物有事没事寒暄几句保持联系之类的。
但对于奥本海默觉得没必要进一步接触的人,则不想多花一丝社交成本,变得有些尖酸刻薄,这也就是之后不少人评价奥本海默为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简单说,就是奥本海默过于我行我素,口无遮拦,外加有那么一点点自负,这让他人生后期的结果埋下了隐患。
不过更大的隐患,是他对于政治的态度和讨论,早年奥本海默含着金钥匙长大,不食人间烟火,就连1929经济大萧条,也是后知后觉大半年才知道有这么个事件。
但到了奥本海默任教期间,他越来越关心政治,反对法西斯主义,资助德国物理学家移民美国,参与码头工人罢工运动,还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教师学生,也想成立一个教师工会组织等等。
之后奥本海默愈战愈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援共和派,然后和当时很多左派年轻知识分子抱团取暖,深入了解美国共产主义。
当时奥本海默有一个情人,叫塔特洛克,就有加入美国共产党,她由佛洛伦丝·皮尤饰演,塔特洛克是一位谜一样的女子,让奥本海默神魂颠倒,曾经奥本海默对她求婚过两次都未果,两人长期藕断丝连,这也是为何影片一定要放入一些啪啪戏的原因,因为这也是奥本海默人生的另一面。
两人就这么谈了3年恋爱后分手,之后奥本海默就认识了同样加入过美国共产党,并且有着名存实亡婚姻的凯蒂,由艾米莉·布朗特饰演。
1940年,两人恋情发展迅速,当时已经有着三度婚姻的凯蒂,和奥本海默单独去了那个乡村沙漠,凯蒂也就在那时怀上了奥本海默的孩子。
之后凯蒂和现任丈夫提出离婚,和奥本海默结婚,开始了她的第四次婚姻,也是最后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奥本海默的弟弟弗兰克和弗兰克的女友,都承认自己加入了美国共主义。虽然奥本海默不承认自己加入过美国共产主义,但综上所述,奥本海默其实在任教期间,已经被美国安全部门认定为强烈的“左倾思想”了,这也是之后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给奥本海默埋下了一个核弹级的隐患。
二战爆发后,德国NC对于战争武器的研究从来都很前卫,核武器其实德国NC早就在研究了,之后情报显示,他们在核裂变方面取得了进展,再这么下去,用核能源来制造终极武器,迟早会发生。
这让从德国逃亡出来的物理学家们都恐慌不已,于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写了一封信,强烈建议美国抓紧研究原子弹,抢先NC一步。
当时美国对于爱因斯坦刚移民美国还是有所顾忌的,这也是为何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制造原子弹的项目里。
而早已经被FBI盯上的奥本海默,其实也没有过得了安全审查这关。
但这时一位重要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由马特·达蒙饰演的陆军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他找到奥本海默聊天后,力排众议决定让奥本海默担任制造原子弹的领头人,然后把该项目称为“曼哈顿计划”。
这当然是遭到不少人反对的,但其实当时大家也没辙,因为实在也找不出更好的人选了,而且此前奥本海默就遭到监视,如果把奥本海默放到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让他一心一意搞研究,其实还更好控制他,于是1942年,曼哈顿计划,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其实说起来简单,但制造原子弹困难重重,首先他们要选址,要找一块新的并且低调的地址,也就是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
之后为了能招募更多科学家投入封闭式的研究,就需要在那拔地而起一座小镇,有学校有医院有超市有体育场所有酒吧等等。
在奥本海默的号召下,就有上千名科学家加入了曼哈顿计划。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有位科学家叫爱德华·泰勒,在影片里由班·赛佛迪饰演,他在那时就觉得要玩就玩大的,原子弹没意思,造氢弹!
所以之后氢弹的研发,就是由爱德华·泰勒领头的。
制造原子弹最难的还是和时间赛跑,当时核裂变也只是被观测发现,要从理论物理到实验物理再到变成现实可控制的武器,还要和NC争分夺秒,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这也就造成当时有计算出如果开启核裂变反应,有可能核裂变不会停止,进而点燃地球大气层,全世界直接game over,虽然计算结果趋近于零,但他们还是不得不继续进行研发原子弹。
在计划进行到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的时候,奥本海默从朋友口中得知一个情报,简单说就是曼哈顿计划核心圈里,有内鬼正在窃取相关情报给苏联。
奥本海默为了保护那位好友,但又想提醒美国,就拖延了汇报时间,正因为这个拖延,从而又再次造成之后对奥本海默的不利证据。
当然在这漫长研发时间里,全封闭肯定让奥本海默寂寞难耐,他期间有私会旧情人塔特洛克一次,好啦就是出轨,奥本海默在那之后决定不再和塔特洛克见面。
当他再次听到塔特洛克的消息时,是隔年塔特洛克轻生的噩耗,这让奥本海默很崩溃,而这时凯蒂却拉了奥本海默一把,两人其实更像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一直到奥本海默离世,夫妻俩都没有闹掰,而是团结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塔特洛克当时死亡的尸检报告,有提到她之前服用了昏迷药物,这就造成有人猜测,塔特洛克可能是被谋杀,毕竟她是美国共产主义人士。
影片中诺兰其实也有一晃而过的画面,诠释了塔特洛克薛定谔的死,也算是诺兰一贯手法了,把真相留给观众判断。
经过3年努力,一颗名叫“三位一体”,也是《黑客帝国》“崔妮蒂”英文名的实验原子弹制造完成。
“三位一体”这名字是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包括圣父,圣子耶和华和圣灵三个位格,同受钦崇,同享尊荣,同为永恒。
三位一体也被称为“三位一体之盾”,说到盾大家应该知道什么含义了,可以抵挡任何威胁,讽刺的是,原子弹是攻击型终极武器。
1945年5月7日,三位一体原子弹进行测试,爆炸很成功,核爆现场留下一个直径76米,铺满玻璃石的巨坑,爆炸时的魔鬼云高达12公里,当时超过1.6公里都有震感。
那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美国给日本喂了两颗原子弹,很快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原子弹的研发成功,提前结束了世界大战,为人类缔造了和平。
其实在是否投弹日本之前,有个小插曲,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有存在过分歧,因为在1945年欧战战局已经趋于稳定,特别是希特勒已经挂掉了。
那么这时科学家有一派就觉得可以用演习原子弹核爆,去震慑日本让其投降,但当时太平洋战争打得很惨烈,美军死伤惨重,再加上美军截获日本密电,日本天皇是拒绝投降的。
奥本海默作为领头人,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是支持投放原子弹的。
而在选择投放日本哪座城市时,排名最靠前的是京都,横滨和广岛,横滨因为在投放前被大量轰炸被排除,京都当时成为了日本的武器库,再加上地势平坦成为评估原子弹最好选择。
但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坚决反对,他认为京都有着日本上千年文化和历史建筑,对日本人有着宗教和精神意义,炸了京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让日本人战死到最后一人,而且到时美国也会为此受到破坏世界文化遗产骂名,最后,投放城市选择广岛。
测试原子弹三位一体爆炸那天,当奥本海默看到核爆成功后,事后他说,他脑中浮现的是印度《薄伽梵歌》的句子:千百烈日当空争辉,或许可与至尊者那宇宙形象中的光芒相提并论。
在这之后,奥本海默晚年还引用了《薄伽梵歌》另一句话,被世人皆知。
二战的胜利,为全人类带来和平,这也造就了奥本海默的人生巅峰,他登上了《时代》杂志,被誉为是原子弹之父。
但对于奥本海默来说,核弹之后的余波辐射,始终侵蚀着他的内心。
奥本海默在加入曼哈顿计划时确实雄心勃勃,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这是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这种核武器的力量,远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可怕和难以控制。
不过奥本海默心理也清楚,原子弹可以让二战结束,成为和平的推动关键。原子弹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战争结束后,奥本海默已经无法控制这把剑,这把剑开始刺向他自己。
原子弹的余波一阵一阵向奥本海默袭来,1945年10月,奥本海默被批准去见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原本就是互相客套下,结果奥本海默直接向杜鲁门袒露心声,觉得自己双手沾满鲜血。
杜鲁门听完直接把胸前手帕扔给奥本海默,说道“别把自己当圣人了,真正拥有按下核按钮权力的人,也轮不到你,觉得手脏你就擦一擦”,大概这意思。
之后还没等奥本海默离开房间,杜鲁门就对旁边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说到,我再也不想在这办公室见到这傻X”。
说归这么说,次年杜鲁门还是给奥本海默颁发了最高平民荣誉功绩勋章。
而奥本海默真正和杜鲁门决裂,是当时美国要进行第四次核爆试验邀请奥本海默参加,奥本海默拒绝了,还写了封信给杜鲁门教他怎么做人,杜鲁门当场被激怒。
战后奥本海默离开洛斯阿拉莫斯回到学校,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无心教学,这时候有一个重要角色出现,他叫刘易斯·施特劳斯,由小罗伯特·唐尼饰演。
刘易斯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的创始成员之一,担任委员会委员,他向奥本海默抛出橄榄枝,让奥本海默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院长,薪水福利丰厚,并且还让奥本海默做原子能委员会下属的GAC的总顾问主席。
通俗来说AEC是做生意的,GAC是就是科学审查和顾问。
两人当时确实是互相协助的同事,但也因为两人的共事,才真正结怨闹掰。
1947年,刘易斯和奥本海默就结下梁子,只是奥本海默全然不知。
当时在一个公开听证会上,刘易斯就反对美国对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出口,因为担心别国会拿来造原子弹,而这样的反对在奥本海默眼里就是个门外汉,在听证会奥本海默当众口无遮拦说如果这都不能出口,那么一把铁铲一瓶啤酒也有这样的同位素,也不能出口。
一说完听证会就笑声不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易斯估计当时能用脚在地板扣出五室两厅四卫,刘易斯最早是一个商人,靠着自己摸爬滚打走向从政的道路,所以他并不懂科学,更不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那句话,也等于戳中了刘易斯的最脆弱和避讳的点,这仇刘易斯算是记下了。
之后奥本海默天真的觉得可以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去阻止核武器在全球的扩散,甚至禁止核武器,最明显的实际行动就是反对氢弹的研究,这也给原子能委员会断了不少财路。
随着美苏冷战愈演愈烈,核武军备竞赛注定会发生,当1949年苏联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后,杜鲁门很快宣布研发氢弹计划,科研领头人就是在曼哈顿计划一直喊着做氢弹的爱德华·泰勒。
于是奥本海默和爱德华·泰勒的梁子,也结下了。
普罗米修斯,看过我《异形》系列的家人们应该再熟悉不过来,但不是那艘飞船。
普罗米修斯作为泰坦的神,从众神那偷取火种,并将其给了人类。为此,宙斯大怒,把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脉受罚,每天会有一只老鹰来啄食他的肝脏,之后又会重新长出来,老鹰第二天会再来继续美餐一顿,日复一日。
奥本海默就是被比喻成那位给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不过这个火有点猛就对了。
当冷战让麦卡锡主义开始盛行,美国把枪口指向美国本土。简单解释麦卡锡主义,就是参议员麦卡锡列出了美国国内一份数百人的亲共名单,名单人数包括科学家,演艺界人士等等,但其实大部分都缺乏证据。
而奥本海默就是重点关照对象。
原因就是奥本海默在曼哈顿之前的左倾思想,以及结交的一些共产主义人士。
而在苏联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后,奥本海默更被一度被怀疑是苏联间谍。在这场运动中,有两人对奥本海默进行了背刺。
那就是刘易斯·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泰勒。
在1954年,奥本海默被举行了一场秘密的听证会,质疑奥本海默对国家的忠诚,和怀疑奥本海默是苏联高级间谍。
当时刘易斯已经是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主席了,他私底下向艾森奥维尔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这次听证会要达到一个目的,剥夺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
要知道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之父,美国重要物理学家,参与过美国各个机密项目,剥夺他的安全许可打回平民身份,这直接就是让奥本海默社会性死亡,等于否定奥本海默此前向国家和世人所做的一切。
在听证会前,你可以理解刘易斯给奥本海默最后一次机会,也可以说这是给奥本海默下套,刘易斯想让奥本海默辞去原子能委员会顾问主席的职位,但奥本海默觉得这样反而此地无银三百两,拒绝。
于是这场长达四周的不公平听证会,奥本海默就像被扒光衣服一样被羞辱,这次听证会其实很多科学家和同事支持奥本海默,不过爱德华·泰勒给出了很不利于奥本海默的证词。
也因为这样,爱德华·泰勒虽然后来被称为“氢弹之父”,但却被科学家排挤,之后还成了库布里克《奇爱博士》的灵感角色。
最终结果是奥本海默的对国家忠诚度没有问题,但就在奥本海默原本的安全许可证自动失效的前一天,剥夺了他的安全许可,并罢免了他的原子能委员会顾问主席的职位,奥本海默被打回平民身份。
这里值得多提一句的是,当时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主导的一次原子弹研发,所以奥本海默潜移默化是和陆军走得比较近的,而氢弹研发是美国空军主导的,而在美国国内的一些明争暗斗中,陆军和空军也有不少恩怨(财政预算拨款斗争),再加上冷战,麦卡锡主义等等,这里面关系非常非常复杂。
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奥本海默事件,也不能全部归结于刘易斯·施特劳斯,刘易斯只是一个代表,在影片中诺兰其实拍刘易斯的为人,也并不是完全往反派方向扣,这是我觉得处理很不错的点,只可惜诺兰没有把现实中,更复杂针对奥本海默的关系网展开。
听证会后,奥本海默回归学术界,也不去管核武器或者说也管不了了,也可能是对美国政治死心了。
到了约翰·肯尼迪上台后,1963年才算是给奥本海默象征性的“平反”,肯尼迪要给奥本海默颁发费米奖,为何说是象征性的“平反”,因为奥本海默被剥夺的安全许可,并没有重新恢复。
不过还没等颁奖肯尼迪就遇刺了,所以是林登·约翰逊给奥本海默颁发了奖。奥本海默当时还对约翰逊说到,总统先生,你今天给我颁奖,肯定需要不少的宽容和勇气吧。
1965年,奥本海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话。
两年后的1967年,奥本海默患上喉癌去世,终年62岁。
而直到2022年底,拜登政府才推翻了当年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正式为奥本海默平反。
不管怎样,曾经为人类争取和平的奥本海默,在人生后半阶段成为了美国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奥本海默自己,则像是左手拿着和平橄榄枝,右手握着能摧毁世界武器的双重角色,或许在这世界上,找不到像奥本海默这样承载着战争与和平巨大矛盾道德困境的人了。
现实中的奥本海默还有很多很多故事没有在这展开,我只提炼了对你看影片比较有帮助的事件,也真心希望感谢看到最后的大伙伴们,那么本期深度解析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