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公众号上看到的一篇,作者是为关注政治的学者,特意转到豆瓣上让各位看看现实中的一些残酷

奥本海默:犹太人的故事,以及历史即未来


原创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3-09-13
兔主席20230913

(无重要剧透)

昨天听了Lex Fridman去年给Kanye ‘Ye’ West(“侃爷”)做的一个访谈。里面Kanye大肆攻击犹太人,说犹太人控制了媒体、资本,他深受犹太人的迫害。他说当年还被一个犹太人医生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他不愿意承认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的独一无二性,暗示犹太人借这一受害者历史获得权力。他不断强调:“美国有一半的黑人因堕胎而死”。

Kanye还认为,美国社会被犹太人控制,最关键的位置旁边总有一个犹太人,比如奥巴马有Ron Klain(白宫幕僚长);特朗普有Jared Kushner(亲女婿)。(补充一下:拜登有国务卿Blinken、财长Yellen及司法部长Garland)。

Kanye的观点在西方主流社会里属于反犹主义,是最高等的禁忌。当然他也就被各种主流机构抵制了。说到这里,采访者Lex Fridman也是犹太人,对Kanye好言相劝,但无效。

看《奥本海默》(Oppenheimer),会看到历史背后的一些有趣的“隐线”和关联。

就是犹太人。

也许只是巧合,也许不只是巧合。

一、可比案例——1950年代初的罗森堡夫妇审判(Julius & Ethel Rosenberg):
“犹太人对国忠诚案”有许多,例如法国的“Dreyfus affair”(德雷福斯事件)。但更相近的案例,是同样发生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五十年代初美国。Rosenberg夫妇是冷战期间美国的共产主义人士;他们被美国政府指控为苏联间谍,最终被判决死刑。这是20世纪的世纪大案之一。我当时就关注过这个案子,发现非常有趣的情况:

1.人物:

1)当事人——Julius & Ethel Rosenberg夫妇:纽约犹太人,激进左翼,共产主义者,被控为苏联间谍。1951年审判,1953年处决。他们是冷战时期美国唯一因公民罪处决的美国公民;

2)联邦法官——Irving Kaufman,纽约犹太人:当时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担任法官,主持了本案的审理;

3)联邦助理检察官——Irving H. Saypol,纽约犹太人:负责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主持本案的公诉。他办了很多麦卡锡主义/反共案子;

4)具体负责检察官——Roy Cohn,纽约犹太人:具体负责本案的检察官(向Saypol报告),并建议Kaufman对Rosenberg夫妇判处死刑。后来,Cohn因此案一举成名,后来成为麦卡锡的得力助手及麦卡锡主义的关键人物;

5)辩护律师——Emanuel Bloch,纽约犹太人:为Rosenberg夫妇辩护。

我当时就发现,这里面怎么全部都是犹太人,好像“自己在办自己”,自己对自己“肃反”。

2.犹太人主导的原因:

就此构成,我估计有几个原因:

1)案子发生在纽约,纽约中产专业人士/中产精英很多都是犹太人;

2)纽约从事法律行当的多半是犹太人;

3)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比较接近的政治左翼,也多半是犹太人。

最终,就变成了犹太人在“自己办自己”。乍一看,是感觉有点怪怪的。

但作为个体,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历史选择。

3.犹太人办犹太人,其实又很重要:

1)美国主流社会当时还是暗地反犹的,虽然已经到了二战之后,已经大大缓和,但犹太人的地位一直很微妙

2)犹太人在美国社会里不被信任,因为:

a)觉得犹太人没信仰,不认同基督教的这一套;

b)觉得犹太人属于被压迫的弱势群体,先天容易被左翼政治所吸引,认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理念。且不说马克思就是犹太人;苏联的意识形态一一直被纳粹/极右翼称为“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

c)觉得犹太人无国界,骨子里相信国际主义、世界主义理论,对美国不忠诚

d)觉得犹太人有庞大的国际网络,容易和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走到一起

3)所以,犹太人“办”犹太人就比较重要了:

a)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避嫌”反犹主义。这不是“阴谋论”,而是自然导向

b)总有一帮犹太人更加坚定的跟美国的未来绑定在一起。这是他们大历史的选择。他们了解自己的同胞,能够更坚定的“办”自己的同胞;

c)总体来看,对犹太人群体在美国的生存可能又是一个好处。

读者马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美关系继续恶化,美国拿出当年对待苏联/共产主义的姿态对待中国,那么华人群体在美国如何摆自己的位置。

二、《奥本海默》(Oppenheimer)里的犹太人们

奥本海默、斯特劳斯、爱因斯坦三个人在湖边的对话,其实是三个犹太人的对话。

以下内容无影响观影的剧透。

1.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纽约犹太人,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Y计划)负责人,原子弹之父,本篇主角。Oppenheimer因为主持研发原子弹,是改变历史的人。除了对科学及科学应用的天然兴趣外,纳粹在欧洲迫害犹太人是他参与曼哈顿计划的重要驱动力。而他受左翼思想影响,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同情共产主义,和他的犹太人族裔身份也是有历史联系的。

2.斯特劳斯(Lewis Strauss),美国南部出生长大的犹太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创始成员及1950年代的主席。他的立场是强调要保护好美国的核武器秘密,要让美国在核武器技术领域领先于苏联。他支持美国发展氢弹技术。在发展核武器、美国国家安全、处理与苏联的关系上,他和Oppenheimer有观点分歧。Lewis Strauss和Robert Oppenheimer的“对决”,其实是两个犹太人在政治历史选边抉择之后的“对决”,也是历史上(以及电影中)非常精彩的部分,但是隐含的,没有充分言说。但为了防止观众漏掉信息(因为Strauss是一个古老的日耳曼名字,有Richard Strauss、John Strauss,但在现当代,特别在美国,大多时候是犹太人的姓)。电影中,安排了Strauss和Oppenheimer见面时的一个对白:他特别解释说他的名字念法是“straws”(a念“哦”),而不是德语的strauss(au念“奥”),是南部发音。他特别强调,自己“一看就知道犹太人”。这个对白,其实是说他在刻意掩盖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但不得不和同族解释一下。

3.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德国出生的犹太人,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提出者,现代物理学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与Oppenheimer的交集与互动:1)和西拉德(Szilárd)一起给罗斯福写信,提示纳粹在搞原子弹;2)不愿具体参与曼哈顿计划;3)作为科学界和人生长者,对Oppenheimer分享人生洞见与智慧;4)也帮助说明了科学界对Lewis Strauss的看法。

4.玻尔(Niels Bohr),丹麦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母亲与妻子为犹太人,被纳粹认定为犹太人。Bohr是Oppenheimer的偶像,Oppenheimer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几十年前”的理论了。电影也也提到了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掷筛子”一说,一句话说出了玻尔-爱因斯坦之争。电影最关键的内容是:Bohr来到阿拉莫斯,透露纳粹科学家(Heisenberg)选择了重水路径。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一片欢腾,认为纳粹路径选择错误,必然已经落后。

5.泰勒(Edward Teller),匈牙利犹太人,理论物理学家,“氢弹之父”:性格内向、古怪、很“geek”的科学家,从一开始就考虑氢弹路径。他对Oppenheimer持保留态度,认为Oppenheimer对美国总体是忠诚的,但认为自己无法理解Oppenheimer的想法,认为Oppenheimer不够坚定,在听证会时表示Oppenheimer不应该获得“安全许可”(security clearance),贡献了一个十分不利的证词。电影里给Teller戏份不少,也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既包括对氢弹的发展史,也包括对Oppenheimer)。

6.拉比(Isidor Isaac Rabi),波兰/纽约犹太人,物理学家、核磁共振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曼哈顿计划的顾问,与Oppenheimer相识数十年的好友,在片中多次出现,并参与了对Oppenheimer的听证。

7.西拉德(Leo Szilard),匈牙利犹太人,物理学家:提出了核链式反应,与爱因斯坦一起上书罗斯福总统,提示纳粹在研发原子弹。

8.洛马尼茨(Rossi Lomanitz),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参与者:洛马尼茨政治上非常活跃,牵头组织工会,参与左翼活动,应该也是美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这个人是典型的犹太人左翼知识分子,但Oppenheimer对他十分保护,也给自己惹来很大的麻烦。

9.Robert Serb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参与者:Serber给原子弹三个项目起名了(“瘦子”、“小男孩”、“胖子”)。他的老婆夏洛特一家都是左翼知识分子,使得他后来面临巨大的不信任,需要证明自己的政治忠诚。

10.Hans Bethe,德国/美国犹太人,理论物理学家,诺尔奖获得者,曼哈顿计划理论组负责人:母亲和妻子为犹太人,因为在德国遭受纳粹的学术迫害,来到美国。

11.Richard Feynman,美国犹太人,理论物理学家,诺尔奖获得者,曼哈顿计划理论组。在曼哈顿计划里主要负责浓缩铀。

12.Lilli Hornig,捷克犹太人,母姓Schwenk,随丈夫参加曼哈顿计划的女性科学家之一。

以上的角色都是历史人物,但在电影里可能只是漏了个脸。

三、对《奥本海默》(Oppenheimer)里犹太人们的观察

1.美国笼络欧洲犹太人: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就在于能够收编欧洲犹太人:Oppenheimer一言蔽之:纳粹的弱点和敌人,正是他们的“反犹主义”。甚至纳粹将量子力学都描绘为犹太人的科学。美国方面,则坐享其成,利用这些犹太人的知识及对纳粹的怨恨,打败纳粹

2.犹太人作为“工具人”:电影里有爱因斯坦、玻尔这样的泰斗,还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重要历史人物(例如氢弹之父泰勒)。这些科学家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但在电影里,都没有实权,也未真正被信任,只是阶段性为美国政府及利益服务的“工具人”而已。

3.犹太知识分子的左倾和国际主义:犹太人无国界、受压迫的边缘群体,一直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左翼思潮所吸引,关心国际事务,关心抽象理念,关心人类命运。因此,他们对某一特定国的政治忠诚肯定是有限的——像Lewis Strauss这小商人出身的犹太人希望在阶层阶梯向上爬,希望绑定美国主流,但犹太人知识分子——特别是欧洲大陆出生的犹太人,受到左翼思潮影响很大。在冷战时期,他们作为一个群体被怀疑也是非常正常的

4.“卸磨杀驴”与“肃反”:时势一旦发生变化,比如美苏交恶,进入冷战,犹太人的地位就瞬间就变得非常困难了:像Oppenheimer这样的国家英雄,在奉献了一切价值、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随时就变成一个弃子。自己的国家随时可以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听证时,Groves说,如果按照1954年的标准,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能获得安全许可。言下之意,按照这个标准来,曼哈顿计划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曼哈顿计划即便获得成功,时势改变后,也需要按照新的标准去甄别参与者,进行必要的、毫不留情的肃反;

5.无国界的犹太人:电影末尾,背井离乡(从德国来到美国)的爱因斯坦对Oppenheimer有一句很有深意的话:你这么爱自己的国家,但国家转过身来针对你,你怎么办呢?你就应该说“去你的”,然后应该离开这个国家。这就是爱因斯坦的选择,也是他给Oppenheimer的建议,更是犹太人们千百年的心路历程。

四、电影的价值基调:

——反对核武;

——主张和平,呵护人类未来

——对左翼政治/共产主义持中性态度,甚至表现出了同情;

——对科学家群体非常认可、同情,予以浪漫化、美化;

——谈不上说是对美国体制的批评,只是表达对麦卡锡主义深度的鄙夷

——在这个时点发布,也是对当下西方政治的质疑和批评

五、电影的启示:

1.美国的国家安全:

1)美国特别强调法治,讲的头头是道,但在国家安全面前,法治就成了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了,法律是要绕过的,把问题“去法律化”,以避免麻烦,比如可以绕过审判,不搞定罪,削弱律师的作用,最终减少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以达到想要的既定结果——让当事人政治死亡、社会死亡、事业死亡甚至经济死亡。这些措施也是对当事人的有力威胁与震慑,可以作为谈判筹码。

2)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其实各国的态度是类似的,都要采取严格手段,不同的是,美国爱将人权挂在嘴上,在实践中出现反差,就让吃相变得难看,变成伪善。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伪善最终也会破坏社会对政府的认同

3)美国对国家安全问题有成体系且严苛的制度,例如如何授予安全许可(security clearance)?对什么人授予?有什么样的程序,等等。看《Oppenheimer》即可知,如果美国进入了“冷战模式”,那么一个与竞争国/敌国(例如中国)有深度联系(包括亲属联系、文化联系、经济联系、社会联系等等)的人是没有可能在美国的政治体系、安全体系里获得较高信任的。我个人认为,电影已经预示,美国在未来几年就将进入这样的通路,对中、俄影响进行大规模的排查与清理

4)过去即未来(the Past is the Future):看《Oppenheimer》,即可一窥美国的未来:美国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只不过昔日的苏联换成了中国(加俄罗斯),犹太人相应地换成华人。

2.华人的未来的处境

1)看电影时,不妨将犹太人“替换”成中国人、华人、想想华人未来的处境

2)也想想,华人有没有与犹太人相似的问题?

——一直是中产精英、教育精英、优秀的少数族裔;

——有比较强势的传统文明/文化,难以完全同化;

——取消了教育平权法案后,将占据更多精英院校名额及上层中产精英岗位,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在科学/理工/工程领域可能拥有超比例影响;

——关心的话题单一(尤其是新移民),只关心自己群体的社会提升,与广泛的美国社会缺乏联系;

——和中国大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亲属/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小朋友/年轻人平时可能学中文,平时看中国影视/视频,受中国文化影响,假期到中国学习旅行,交际中国朋友,做和中国有关的事情,为中国崛起感到高兴;

——自认为是边缘群体,再加传统文化影响,可能容易受到中国大陆政治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左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有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的庞大国际网络,视界超越美国本土,能够产生世界主义、国际主义思想;

3)而华人还“不如”犹太人的:

——与美国白人的种族、文明、文化“距离”更远;

——文明上不属于犹太-基督教体系。同时华人注重务实主义:华人对宗教的态度是务实、工具主义,甚至本质是世俗和物质主义的,与基督教始终有隔阂;

——以色列经济很小,政治上也有很多问题,犹太人并不单看以色列,甚至左翼犹太人的默认状态是批评。因此,以色列政治与经济向心力是有限的。中国是超级大国,对全球华人都有影响力

4)中国崛起与在美/赴美华人的关系

——中国实力越强,美国人会认为中国对华人的向心力/吸引力越大;

——中国实力越强,美国人也越难排除在美华人受到中国的影响渗透;

——中国实力越强,且与美国呈现更强的竞争、对抗状态,则越难让美国的政府/政客/企业对内对外说明与中国的关系,而希望与中国保持距离

——中国实力越强,且与美国呈现更强的竞争、对抗状态,则越有可能使在美华人处于更为微妙、困难、有挑战乃至艰难的境地

3.“回到过去”的美国

1)看《Oppenheimer》后的感觉是:美国可能正在回到“过去”的路途中;

2)美国未必像在二战时期对待在美日本侨民的方式(关到集中营)对待华人,但退一步,可以效仿五十年代对待左翼犹太人的方法;

3)如果可期发生这样的情况,在美华人会迅速选边站队;会有人与中国割席,也会有人出来办自己的同胞(和Oppenheimer及Rosenberg夫妇案例一样)

4)在这样的时代里,个体被逼之下,不得不做“二选一”了:站队需明确,不能含糊。这时,学中文、到中国旅行,交中国朋友,可能都是风险;

5)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即便做了“二选一”,华人仍可能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削弱与中国的联系,加强与美国主流价值观与主流社会的联系,不断地建立、获得安全感。

4.《Oppenheimer》电影的综合启示:

——提示我们,历史即未来;

——美国很有可能回到“过去”,用对待苏联的老办法对待中国;

——在美华人(或希望赴美的华人)的处境会变得困难;

——但凡涉及美国安全,美国人是毫不含糊的,用最全面、最系统、最严苛的体系去维持。可以说始终是底线思维。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可能必须对标、对表美国的实践;

——个体是大时代里的“一粒沙”,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

(全文结束)






Chairman Rabbit


文章已于2023-09-13修改

tuzhuxi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艾米莉·布朗特 马特·达蒙 小罗伯特·唐尼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的影评

arron
arron • 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