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这是诺兰最臻入化境的剧本,在非线性叙事、让观众更加意识和感受到是人为设计剧本痕迹的剧本类型中,已经做到了极致。
这种极致并非是《盗梦空间》里,将几条时间轴非线交叉叙事的花活儿玩到极致。
也并非是《信条》中,将高概念融入到叙事结构的实验性烧脑极致。
也不是《星际穿越》借用一个宇宙多维的概念去包装亲情的极致。
而是将全部的设计服务于“一个角色”的塑造,每一个细小的设计,都是贯穿始终和有始有终,扎实铺垫,控制着节奏,最终衬托起了这一个神级的结局。
我知道这个结论跟很多冷言“别是诺兰就吹”的朋友意见不同,我也知道很多人是奔着看大场面花活儿去的,也有很多人是奔着看“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噱头去的,这是观影预期的问题,对此我没有任何看法和意见,这篇小影评只针对我对这个剧本的赞叹。
举几场戏的细节来做例子吧。
----------------------------------------有剧透-----------------------------------------------------
1 注射了氰化钾的青苹果,刚开始我一度以为这是致敬图灵的彩蛋。
后来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剧情设计:去展现奥本海默人性中的恶。
历史中奥本海默确实给导师下过毒,但剧本是怎么处理这一历史争议事件的呢?
我们都记得这场戏的开端,是来自于检察官的问话:(大意)你在欧洲求学的时候过得挺好的吧。
而奥本海默陷入沉思回答道:不,并不好。
这段简单的台词就有两个重要的铺垫:
一是为了铺垫检察官擅长用话术诱导、攻击,也许他想暗示奥本海默在欧洲的时候接触到了左翼思想。建立起观众对于这场“审判”的一个情感预判。
二是引出下一段戏的基本定调:奥本海默在欧洲过得并不好。
围绕着毒苹果,诺兰为奥本海默少年时的恶意,设计了一个核心线索:玻尔。
这是奥本海默最崇拜的科学家,当他被故意针对不能去玻尔的公开课时,通过这个毒苹果,让观众跟随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他心中的“恶”。
而这个“恶”是怎么被化解的呢?
也是因为玻尔,他意外的来到了他的实验室,将他推荐给了波恩。原本历史中并没有玻尔打算吃下那个毒苹果的故事,但诺兰设计让玻尔嘴里说着“器重奥本”的台词,手里拿着苹果晃悠,让观众在双重的情绪下,看完了奥本海默放下心中恶念萌芽的桥段。
这就可以非常顺的进入了下一个线索:量子物理拯救了奥本海默。
他开始四处求学,沉迷于量子物理,与欧洲光芒万丈的科学家们论道,在荷兰开始闪光,最终给美国带回了量子物理学科。
围绕着一个苹果,可以看出诸多对于剧作的巧妙设计,看到影片的最后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线索,它已经化为无形,让观众一开始就接受了奥本海默的复杂人性,也早早就铺垫好了奥本海默内心当中潜藏的“毁灭倾向”。
2 与情人的第一场床戏。
最让人震惊的设计,是情人在床戏中途,跑去看他的图书收藏,找到了那本晚年奥本海默反思时经常引用的印度教梵文。
在这场戏里,这本梵文有好几个作用:
1) 建立情人与奥本海默之间的相处模式。
就本场戏的场面而言,它起到了一个助兴的作用。为观众建立了他们刺激、非道德、纵欲的关系模式。
2) 但也暗示了琼的自我毁灭走势,她特意挑了一本关于“死神”的句子让奥本念出来,也暗示她在这种关系下反噬自杀。
3) 依旧是建立起奥本海默心中的“恶念”,这句梵文是他晚年忏悔时引用的话,他用权力进入琼的生活,又用权力离开了她,又是他的恶念开始蔓延,在她的世界,和整个真实的世界,都预示着他开始让自己成为“死神”。
4) 为奥本海默晚年的反思和忏悔建立起道德依据。
所以这场戏,无论在哪个国家的版本,不管是印度还是我国,根本剪不掉,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一个镜头都不能少,一句台词也不能少。
没有任何一场废戏,没有任何一句废话,也没有任何一个出现过但从未用过的线索,剧本设计的精巧可管中窥豹。
在此之后,有很多场封神的戏,比如:
3 三位一体核试验那场戏
这场戏我们都知道,在这部电影里必然是有的,结果如何也是早就世间皆知的。
当它随着大量的对白时间线交叉叙事铺垫到了开始倒计时时,观众的心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
因为之前的铺垫已经让我们成功的代入到了角色身上。
铺垫有这几个点:
1)根据泰勒的计算,核爆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可能会烧掉大气层毁掉这个世界,包括爱因斯坦的警告,这个几率一直都不是0,一直是有风险的,但当时所有人都不可能停下来了。再加上糟糕的天气的铺垫,一层层往观众的心里加码,这种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倒计时结束。
2)与纳粹的竞争已经变了“结束战争”的名号。二战即将终结于这次试验的成果。奥本和其他的科学家心中对“结果”“成果”的追求已经大于对它将如何改变世界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也被调动成为:期待看到他们成果。而大家一起暂时忘了核的使用,对地球造成的结果的担忧。
3)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影响核试验的Deadline,暗示着核武器的研发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政治色彩,直到被彻底接管。
以上这几种铺垫都往权力前所未有大的奥本海默带领着科学家们,甚至带领观众们,奔着“暂时忘掉核弹的危险,一心扑向成果”而一去不复返,也正是那时,影片结尾的那句台词早已注定。
4)而爱因斯坦从这里开始被赋予了一个精神导师的作用。这个铺垫一直埋到最后一场戏才被揭晓,也为结尾最后那句台词做了另外一位参与角色的铺垫。
4 奥本海默的演讲。这场戏不需要多讲,它将三位一体那场戏几个最显著的特征拿了过来:
巨大的声响,强过白昼的亮光,极端情绪的人,和第一次看到蘑菇云时呆滞的灵魂。
使得这两场戏加在一起,足以封神。
5 结尾
这场戏简直太精彩了。
我仍然分析为是来自于前面的精巧铺垫:
1)我一开始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安排奥本海默的老婆骂奥本海默不反击?为什么要反复的点这个剧情。
为什么他如此锋芒毕露的人,要理智的去忍受审判的羞辱。我一开始和施特劳斯一样,以为是因为他陷入了道德反思中,如施特劳斯所说:他想做殉道者。
但后来结尾告诉你不是,因为早在审判前,他已经明白了。
那些耀眼夺目的成功、政治上的阴招都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电影的重点早在影片一开头就告诉你了(普罗米修斯)。
2)而电影主题的悄然升华,仅在施特劳斯幕僚的一句台词里:他们也许没有在讨论你,他们可能在讨论更重要的事情。
这让我们把注意力从俗事里抽出来,重新去看两位伟大科学家在湖边的对话。
这段简单的对话回答了很多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用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告诉奥本海默,当你的研究改变世界的时候,这操蛋的世界就是会这么对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奥本海默接受了针对他的一切。这也是他内心自我的修行。
第二个问题,奥本海默回忆了那年关于世界是不是要被毁灭的对话。
这全片最后一句台词,完美的诠释了本片最终的主题,表达了奥本海默内心中的复杂情感,也总结了这个复杂的角色的一生。
他说:I Believe we 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