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今天去看了《奥本海默》,本来看的兴致不高,看完比我预期的效果好很多。
诺兰用黑白及不同的滤镜区分了不同时期,总体而言,类似宝丽来的高饱和度放在California 和New Mexico灿烂的阳光下非常的怀旧,主要也弥补了叙事造成的混乱观影体验的缺陷。
灯光绝灯光绝对是Top级别,怼脸特写都是不同的色光,不同角度变幻莫测。(非常想po一些图但没找到合适的
除此之外,就除此之外,就是满屏的男人与马。如果当时和芭比同一天上映连着看的话,也许讽刺意味会更强。非常讨厌诺兰的作品中隐形的厌女症,曼哈顿计划中女性科学家并不少,本片中只有一个秘书,还有一个女性科学家;以及完全忽视了吴健雄钱学森等华人的贡献;不必提诺兰的精英视角,全片从顶尖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人出发,但作为奥本海默的传记片也可以理解。题外话,好莱坞传记片还没拍够吗?
在宏大叙事的鼓动下,良心的驱使下,奥本海默选择了加入原子弹研发,最终成为政治掮客游戏中的牺牲品。但对于科学家而言,科学是生活的更高一层,科学也是他们世界的真理,由此影片的开头与结尾最终形成的闭环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谈话中,奥本海默已经知道了,自己必然殉道,成为牺牲品的必然性,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政客操控的时代浪潮下,只有最高位者可以幸存,其他任何人都视为不起眼的灰尘,奥本海默看到的命运向他驶来,但仍选择纵身一跃。
诺兰作为导演,在主角视角下淡化了奥本海默人格中的自恋,怎么不算拍好自己的偶像了呢?由此也可以看出诺兰作为导演的局限性:为了表现他的叙事或者主旨,他使用人物就像 NPC一样,他想让我们看到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当然,这一次对他而言是一定的进步,女性角色有了一定的拔升,更加看到了主角人格的立体化,就是斯特劳斯有点脸谱化的小人形象。